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守护候鸟迁飞,中国的候鸟栖息地再次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首页> 法治频道 > 正文

守护候鸟迁飞,中国的候鸟栖息地再次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来源:新华网2024-07-28 09:50

点击链接观看视频

  新华社上海7月27日电(记者董雪、陈冬书、张博群、袁敏)继2019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在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上海崇明东滩等5处提名地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些候鸟栖息地位于世界最大的潮间带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候鸟的重要栖身地。记者近期在上海、辽宁和山东走访多个候鸟栖息地,解码世界遗产背后守护候鸟迁飞的故事。

  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新华社记者 陈浩明 摄

  国际化大都市为“候鸟天堂”留白

  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位于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最东端,是上海的首个世界自然遗产。

  在栖息地的生态大堤上远眺,可以看到浅滩与潮沟相间,水鸟或低飞掠过水面,或悠然栖息于草丛之间。如果是初次到来,很难想象寸土寸金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会有这么大一块生态“留白地”。

  回溯过往,这里并非一直这样美好平静,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一度挤压了鸟类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钮栋梁告诉记者,保护区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修复,从控制互花米草、优化鸟类栖息地和科研监测等方面着手,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改善并趋于稳定。

  保护的成效好不好,鸟儿用翅膀“投票”。数据显示,保护区已记录到鸟类30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十余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59种,每年在这里过境、停留的鸟类约100万只次。

  在受访者看来,申遗之路也促进了保护区“升级”,科普教育和环境教育功能明显提升。过去两年,保护区连续举办滨海社区观鸟生活节,邀请公民科学调查队伍进入保护区,并建成了鸟类科普教育基地。

  “2023年7月,我们的基地正式开放,以预约形式接待公众,希望以这种直观的科普和展示,帮助公众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的重要性。”基地工作人员吴想名说。

  “如何更好地守护好这片湿地,让南来北往的候鸟有更好的栖息环境?如何让市民更好地享受生态保护成果,体验世界自然遗产的自然之美,进一步增强市民共同保护自然环境的理念?我们接下来将重点研究并付出行动。”钮栋梁说。

  鸟类科普教育基地。新华社记者 陈浩明 摄

  在飞跃渤海海峡的最近通道护鸟

  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位于辽东半岛南端,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距离山东庙岛群岛仅40余公里。这条连接辽宁与山东的空中走廊是候鸟飞跃渤海海峡的最近通道。

  记者随船登上蛇岛看到,退潮后的海滩上,2只黄嘴白鹭正在水边嬉戏捕食,黄色的长嘴和飘逸的冠羽格外醒目。

  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小平说:“每年5月初,上百只黄嘴白鹭飞临蛇岛,在这里筑巢产卵,繁育后代。目前正是幼鸟练习飞行的时候,它们会在8月中旬左右离开蛇岛,在大连周边的滩涂停留一段时间后一路向南,最终在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越冬。”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山海禀赋,造就了蛇岛-老铁山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了保护蛇岛-老铁山这片万千鸟类钟爱的栖息地,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名片,大连市正在倾城动员。

  老铁山地区历史上有捕鸟、贩鸟、食鸟的传统。1980年,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开始护鸟:禁止外来人员进入保护区核心区,护鸟队昼夜巡护,多部门开展联合执法,组织志愿者进行护鸟宣传……如今,这里的偷猎野生鸟类现象逐渐减少,收缴的捕鸟网具数量也在2022年实现清零。

  捕鸟的人少了,救鸟的人多了,保护区也成立了老铁山猛禽救助中心,当地市民发现伤病鸟类,总是第一时间给有关部门打电话,将伤病鸟类转送至救助中心。

  记者了解到,大连市近三年投入2000余万元,开展蛇岛-老铁山生态修复、监测监控系统建设和基础能力建设等项目,为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新华社发

  “东方宝石”在黄河口野放安家

  5月23日,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只朱鹮幼鸟经过22个小时的啄壳,怯生生地探出了头。这是保护区首只人工孵化的朱鹮幼鸟。这一刻,保护区高级工程师王安东和他的同事们已经等了太久。

  王安东介绍,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东方宝石”之称。由于环境变化等原因,朱鹮在上世纪一度销声匿迹。

  2022年12月,20只朱鹮在王安东的一路护送下,从1300公里外的陕西汉中来到山东东营,与从北戴河朱鹮繁育基地来的10只朱鹮一起在黄河口安了家,开展野化放归科学研究。如今,朱鹮在这里安下家,还诞育了后代。

  黄河三角洲位于河海交汇处,拥有完整的暖温带湿地生态系统。今年鸟类迁徙季还未到来,但惊喜已有不少。5月,保护区黄河口管理站副站长张树岩在日常巡护监测中发现,一巢黑脸琵鹭成功自然孵育出2只幼鸟。

  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中的鸟。新华社发

  “国际上常将黑脸琵鹭作为湿地环境质量的指示性物种。此次发现是我们保护区生态环境向好的又一证明。”张树岩说。

  近年来,保护区累计投入保护修复资金13.6亿元,连通水系241公里,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5.2万亩,治理互花米草13.1万亩,修复湿地超过30万亩。同时,建成科学生态补水体系,近三年补水5.2亿立方米,为鸟类打造理想家园。

  “世界遗产是世界公认的生态品牌,是世界公认的共同财富。我们将继续用一流的保护理念、管理方式和标准做好保护工作,同时以实际的保护成果接受国际社会的监督。”王安东说。

[ 责编:张璋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举行预演

  • 百舸争流迎开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