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权威访谈|以申遗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 开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新局面——专访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
首页> 法治频道 > 正文

权威访谈|以申遗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 开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新局面——专访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

来源:新华网2024-07-27 20:43

  新华社北京7月27日电 题:以申遗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 开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新局面——专访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

  新华社记者施雨岑、王鹏、陈冬书

  当地时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此,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

  问:“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您如何看待其重大意义?

  答:本次申遗成功,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各部门协同推进、以申遗工作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取得的成果。

  “北京中轴线”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包括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在内的全部15个遗产构成要素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在全球范围的重要价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得到世界广泛认可。

  “北京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核心,承载了北京千年历史文脉和文化传统。在开展“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过程中,实施《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健全央地协同、多部门协调的管理体制,实施《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正阳门、太庙、鼓楼等一批重要文物建筑修缮,取得正阳桥、南中轴路遗址等一批城市考古新发现,建立遗产价值展示体系和监测预警系统……申遗保护工作,对保护传承北京老城历史格局、整体风貌和历史文脉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本次申遗工作是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举措。在申遗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到将保护诉求与发展诉求有机结合。比如,支持和指导北京市加大对腾退文物建筑的保护力度,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文物建筑对外开放,优化老城居民生活环境,充分发挥文物资源在延续北京老城历史文脉、促进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申遗之路收获4方面经验与启示

  问:十几年申遗之路,我们从中能获得哪些经验与启示?

  答:2012年,国家文物局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们收获了4方面的经验和启示。

  一是坚持保护第一,高质量实施文物本体保护修缮。我们始终将文物本体保护作为工作立足点,在《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等规范下,科学、有序推进文物本体保护修缮,充分发挥北京市文物工程质量监督机制作用,持续改善文物本体保存状况,获得国际组织高度赞赏。

  二是探索阐释传承,依靠科技手段提升保护展示水平。我们构建起以综合展览为主线、各遗产点现场标识和专题展览为补充、统一规范的遗产价值展示体系,向公众深入阐释遗产价值。通过建立“北京中轴线”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和数字展示平台,采集遗产本体、风貌、环境和管理等信息,探索预防性保护、突发灾害应对的有效手段,提高了遗产保护展示能力。

  三是强化央地协同,完善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体制机制。“北京中轴线”遗产构成要素丰富,遗产管理现状多样,历史遗留问题复杂。为有效推进申遗保护工作,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探索建立高位统筹、央地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形成“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的强大工作合力。

  四是鼓励公众参与,夯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公众基础。我们调动公众保护传承“北京中轴线”的积极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不断拓宽参与渠道,凝心聚力。创新推出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机制,逐步建立完善居民、社区和社会力量全民参与遗产保护体系。

  申遗成功是新的起点

  问:下一步,我们对“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和管理有什么安排?

  答:申遗成功是新的起点。我们将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健全长效保护机制,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更上新台阶,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的大国首都。

  首先,完善协调机制,强化保护管理能力。我们要重点完善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央地协同、多部门协调的管理体制,做强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提升“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能力,进一步巩固“北京中轴线”及其周边环境整体保护的目标,统筹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文旅融合发展的关系。

  其次,加强资源调查,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持续开展“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价值研究,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展重要遗址考古与保护展示,挖掘保护北京老城各类文物资源,进一步深化对北京老城文化内涵的理解认识,夯实北京老城整体保护的工作基础。

  再次,强化整体保护,提升保护展示能力。严格保护北京老城各类文物资源,推动传统格局、空间肌理、历史风貌、文化生态、景观环境整体性保护,保护传承北京老城历史文脉。持续开展文物建筑保护修缮,不断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强化“北京中轴线”展示阐释的整体性,突出遗产构成要素展示的个性,积极探索活化利用手段,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

  最后,强化旅游管理,提高公众参观体验。研究制订“北京中轴线”展示与旅游发展规划、计划,逐步扩大展示区域范围,推出主题展示游径,增加文化产品供给,提高旅游活动调控能力,逐步改善游客参观游览体验,减少旅游活动对遗产区、缓冲区及其居民的影响。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四川舰顺利完成首次航行试验

  • 大、小苏干湖:咸淡相连的高原“姊妹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