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们的家园】西藏“桃花第一村”:民族团结之花持续绽放
首页> 法治频道 > 正文

【我们的家园】西藏“桃花第一村”:民族团结之花持续绽放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4-07-27 12:04

  中新网林芝7月26日电(记者 陈文韬 泽塔雍措)“这是我去年获得的西藏自治区首届农牧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演讲比赛一等奖,我当时演讲的主题就是民族团结。”在林芝镇嘎拉村党支部宣传委员、村委会副主任尼玛多吉家中,主人正自豪地向记者们展示着获奖牌匾。

  尼玛多吉用手指轻轻拂过金色的匾面,民族团结的光芒熠熠生辉。

  嘎拉村党支部宣传委员、村委会副主任尼玛多吉展示获奖牌匾。 中新网记者 陈文韬 摄

  7月21日,2024年“我们的家园幸福美丽西藏”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被誉为西藏“桃花第一村”的嘎拉村。

  “嘎拉村”在藏语中意为“白色岩石下的村庄”。如今,乘着“桃花经济”的东风,“白色的岩石”被片片盛开的桃花撒满,铺就成一条“致富路”。

西藏林芝镇嘎拉村。中新网记者 陈文韬 摄

  念出“致富经”,增收路子越走越宽

  尼玛多吉细数起近年来村里的变化,在旅游、农业、牧业、环境卫生等方面不断进步,村民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

  据悉,嘎拉村202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302.3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490余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67万元。

  昔日的嘎拉村,村民们延续着传统生产方式,靠着政府补贴、种养殖和林下资源采集收入过日子。尼玛多吉回忆称,小时候,他的妈妈会等桃子成熟时,背着满满一筐桃子去市区卖,往往赚不了几个钱。

  90年代,随着一些散客的到来,村领导班子和援藏干部萌生了发展旅游经济的想法。

  如今,嘎拉村依靠党的利民惠民政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连续二十届“桃花文化旅游节”主办地。2021年以来,嘎拉村累计接待游客28.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33余万元,户均分红近20万元。

  桃花的花期通常在每年的3月到4月。为了将增收的路子走宽,坐落在318国道旁的嘎拉村还搞起了农牧民运输队,参与川藏铁路等项目建设,已实现创收1500余万元。同时,村民自筹资金50万元建成占地100余亩的观光采摘园,实现创收70余万元,流转土地100余亩、亩均租金1300元,有力拓宽了生态价值转换路径。

  目前,以桃花源景区为主、农牧民运输队和观光采摘园齐头并进的三大产业,让村集体经济日益壮大、村民“腰包”越来越鼓。

嘎拉村实景模型。 中新网记者 陈文韬 摄

  化身“守护者”,生活的环境越变越美

  嘎拉村村民的“腰包”鼓起来,离不开越来越爱护嘎拉村这个“桃花源”。

  村民达瓦坚参说,现在,村民的环保意识变强了,家家户户都定期打扫卫生,有空就在村子里转一转,哪里有垃圾就捡起来,爱护村子就像爱护自己的家。

  当前,嘎拉村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小康示范村、美丽乡村、农业和旅游综合体等项目建设,集中开展道路硬化、管网入地、人畜分离、户厕改造、植树造林等工程。

  同时,以推广树立农牧民新风貌为契机,创新设立“绿色银行”兑换商店,采取回收垃圾换积分、定点兑换日用品、村集体资金补贴差价的方式,引导村民养成垃圾分类回收的良好习惯。

  “我们要团结在一起,保护好生态,保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桃花源’。”达瓦坚参说。

嘎拉村村民达瓦坚参。 中新网记者 陈文韬 摄

  焕发“新活力”,淳朴民风越吹越盛

  嘎拉村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随着乡村建设越发充实起来。

  从事运输工作的达瓦坚参,也因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后代的培养也有了底气。谈起两个孩子,达瓦坚参脸上止不住的自豪:女儿在林芝市一中准备上高二,学校成绩很好;儿子已经考上西藏自治区体育运动技术学校,离运动员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我没有什么文化,不太懂教育,但是孩子们很争气,我会一直支持他们。”达瓦坚参说。

  他观察到,现在村子里的孩子们学习越来越好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越发充实。如今的嘎拉村,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一起抓,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已规范运行,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全民参保登记率均达100%。

  据了解,嘎拉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广泛开展“反对陈规陋习,提倡文明新风”活动,积极引导村民理性对待宗教,组建村级文艺演出队、志愿服务队,在各节庆节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开展系列文艺活动。

  与此同时,嘎拉村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工程,通过“一对一”帮教、开办夜校等形式,目前会讲、会写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村民占比分别达65.79%、46.05%,较2021年底分别增加13.17、16.44个百分点。

  嘎拉村因旅游而兴旺,村子的发展历程,正是民族团结促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嘎拉村村民齐心协力推进乡村振兴,把昔日普通的村庄变成了新时代西藏乡村振兴建设的典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走深走实,民族团结之花持续绽放。(完)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 景德镇陶阳里:城市更新激发文旅新活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老北京人都知道,居家过日子,买剪刀要买王麻子的,吃腐乳要吃王致和的,穿布鞋要买内联升的…… 这是为啥?因为人家的这些物件,得劲儿呗!为啥得劲儿?匠心所致也!
2025-07-15 02:55
从27岁到60岁,33载深蓝搏击,马远良实现了中国航空声呐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乃至局部领先的壮举。
2025-07-14 08:49
何熙昱锦也表示,脑机接口技术涉及芯片、传感器、算法、应用等多个环节,需要上下游企业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2025-07-14 08:45
在论坛签约仪式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共签署12个数字经济合作项目,涉及跨境电商、智慧城市等领域。
2025-07-14 08:45
天然铀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铀资源勘查采冶位于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前端,是核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025-07-14 08:42
这条从技术突破、场景深耕到生态协同的融合路径,正强劲驱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迈向高质量跃升。
2025-07-14 08:41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2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14973.8万吨,单位面积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总体实现了夏粮生产的平稳运行。这一成绩的取得,
2025-07-14 04:15
从蓝莓大棚里的生长曲线,到肉牛项圈里的健康密码,广西的特色农业正被人工智能重新定义。
2025-07-14 04:25
7月13日,随着和田—民丰—且末—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最后一相导线跨越和若铁路、国道315,稳稳抵达188号铁塔,历经15年建设的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以下简称“环塔工程”)全线贯通,进入投运倒计时。
2025-07-14 04:25
防晒,究竟该如何掌握分寸,才能在抵御伤害与拥抱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点?
2025-07-11 09:58
生命只有一次,心脏健康不容忽视。唯有提高对心梗症状的警觉性,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才能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实的“心”防线。
2025-07-11 09:58
晒后背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符合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其核心在于借助盛夏充沛的自然阳气,通过阳光照射背部,来提升人体自身阳气。
2025-07-11 09:58
截至7月10日,我国“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累计输气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安全平稳运行超2000天,标志着这条纵贯南北的能源大动脉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绿色转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2025-07-11 04:55
从自然资源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办公室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发现矿产地38处,同比增长31%;新发现矿产地中,大中型矿产地25处。
2025-07-11 04:10
时下,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社交娱乐的重要工具。多学科专家指出,当我们刷手机出现注意力极度涣散、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情绪化反应严重、深度学习能力下降、空虚感增加等症状时,就表明我们的大脑正在被“腐蚀”。所谓的“脑腐”,即因长期暴露于碎片化信息而引发的认知衰退与脑功能损伤。
2025-07-11 04:10
由于肉眼很难发现水污染的情况,洪水之后饮水需要特别注意,避免直接饮用自来水、山泉水、河水、湖水等。肖丹提醒,如果不适症状较为严重,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呕吐、严重腹泻、脱水、意识障碍等,或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少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2025-07-10 09:3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