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AI让造谣更简单谣言更“科学”?记者调查AI谣言乱象
首页> 法治频道> 法治要闻 > 正文

AI让造谣更简单谣言更“科学”?记者调查AI谣言乱象

来源:法治日报2024-07-17 09:45

  本报记者 张守坤

  “有图有真相,这都是专家认证过的。”

  近日,天津市民李萌(化名)与母亲就一篇“科普文章”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母亲坚信文章中有视频、有图,还有各种所谓博士、医疗团队得出的研究结论,不可能是假的;李萌仔细辨别文章发现,文章为AI生成,平台也进行了辟谣,肯定是假的。

  这篇文章的内容与猫有关——有一名女生抱着猫玩,得了一种绝症叫“毛病”,后期整个人变得面目全非。也正是因为这篇文章,李萌母亲坚决反对她养猫,因为害怕她也患上“毛病”。李萌对此哭笑不得,“真希望我妈能少上点网”。

  被AI谣言坑骗的远不止李萌母亲。近期,多地公安机关发布了多起利用AI工具实施造谣的相关案件,如发布“西安突发爆炸”虚假新闻的账号所属机构,最高峰一天能生成4000至7000篇假新闻,每天收入在1万元以上,而公司实际控制人王某某经营着5家这样的机构,运营账号达842个。

  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指出,便利的AI工具大幅降低了造谣的制造成本,提升了谣言的数量级和传播力。AI造谣呈现出门槛低、批量化、识别难等特点,亟待加强监管,斩断背后利益链条。

  用AI编造不实消息

  传播迅速多人受骗

  6月20日,上海警方发布通报,两名品牌营销人员为蹭热度,编造了“中山公园地铁站捅人”等不实信息,相关人员已被警方行政拘留。通报中,有个细节引人注意:一名造假者使用AI软件生成视频技术,编造了地铁行凶的虚假视频等不实信息。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利用AI造谣现象频发,且传播速度极快,一些谣言造成不小的社会恐慌和危害。

  去年,在上海一女童走失事件中,一团伙以“标题党”“震惊体”方式,恶意编造炒作“女孩父亲系继父”“女孩被带往温州”等谣言。该团伙利用AI工具等生成谣言内容,通过114个账号矩阵,在6天内发布268篇文章,多篇文章点击量超过100万次。

  公安部网安局近期公布一起案例。2023年12月以来,一条“西安市鄠邑区地下涌出热水”的信息频繁在网络上传播,出现如“地下出热水是因为发生了地震”“是因为地下热管道破裂”等谣言。经查,相关谣言是通过AI洗稿方式生成的。

  近日,“济南一高层住宅楼起火,多人跳楼逃生”“晨练大爷在济南英雄山附近发现坟中活人”……这些离谱的“重磅消息”在网上广泛传播,引起大量关注。济南市委网信办第一时间通过济南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进行辟谣,但还是有不少人被“有图有真相”的表象迷惑。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今年4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近两年的AI谣言中,经济与企业类谣言占比最高,达43.71%;近一年来,经济与企业类AI谣言量增速高达99.91%,其中餐饮外卖、快递配送等行业更是AI谣言重灾区。

  那么,利用AI制造一篇假新闻究竟有多简单?

  记者用市面上流行的多款人工智能软件测试发现,只要给出关键词,就能在几秒钟内立刻生成一篇“新闻报道”,包括事情详细经过、评论观点、后续做法等,只要加上时间地点,再配上图片和背景音乐,一篇以假乱真的新闻报道便制作完成。

  记者发现,很多AI生成的谣言中,都夹杂着“据报道”“相关部门正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并采取措施进行抢修”“提醒广大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安全”等内容,在网上发布后人们往往难辨真伪。

  除了AI新闻,科普文章,图片、配音视频、换脸后模仿声音,这些都可以利用AI产生,在人工进行微调并融入一些真实的内容后,它们就会变得难以辨别。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中心研究员曾持说,“生成式AI”的拼接本质和谣言有很强的亲近性,二者都属于“无中生有”——创造看起来真实合理的信息。AI让造谣更加简单和“科学”了,AI根据热点事件总结规律、拼接情节,很快就能制作出符合人们“期待”的谣言,传播更加迅速。

  “网络平台可以用AI技术反向对图像和视频的拼接进行检测,但很难对内容进行审查。当下人们并没有能力完全拦截谣言,更何况有许多未经证实或无法证实、模棱两可的信息。”曾持说。

  为获流量牟利造假

  涉嫌构成多种罪名

  有些AI软件的“造谣效率”非常惊人。比如,出现了“一天能生成19万篇文章”的造假软件。

  据查获该软件的西安警方介绍,警方提取了该软件7天保存的文章,发现总量超过100万篇,涉及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社会生活等各方面。账号的使用者有组织地将这些“新闻”发布到相关平台,再利用平台的流量奖励制度等获利。目前,该案涉及的账号已被平台查封,有关软件和服务器也被关闭,警方还在对案件进行深挖。

  在多起AI造谣事件背后,造谣者的动机主要源于引流和借此牟利。

  “用AI批量生产爆款文案,突然你就变有钱了”“让AI帮我写推广文,1分钟搞定3篇”“图文创作,AI自动写文章,单号轻松日产500+,可多号操作,小白轻松上手”……记者检索发现,很多社交平台上都有类似“致富”文章流传,评论区还有不少博主在推送。

  今年2月,上海公安机关发现,在一家电商平台上出现了某艺人“命运多舛、含恨离世”等短视频,引发大量点赞和转发。

  经查,该视频内容系伪造。视频发布者到案后交代,他在某电商平台上经营一家土特产网店。由于销量不佳,他便通过编造夺人眼球的虚假新闻给网店账号吸引流量。他不会视频剪辑,便利用AI技术生成文本和视频。

  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强告诉记者,利用AI编造网络谣言,尤其是编造、故意传播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可能涉嫌刑法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如果影响到个人或企业的名誉,可能涉嫌刑法诽谤罪和损害商业信誉、商业名誉罪。如果影响到股票证券、期货交易,扰乱交易市场,可能涉嫌刑法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

  持续完善辟谣机制

  明确标注合成内容

  为治理AI造假乱象,深化网络生态治理,近年来相关部门和平台出台多项政策和措施。

  早在2022年,中央网信办等就发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务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信息,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务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损害国家形象、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经济和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活动。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务制作、复制、发布、传播虚假新闻信息。

  今年4月,中央网信办秘书局发布《关于开展“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加强信息来源标注展示。使用AI等技术生成信息的,必须明确标注系技术生成。发布含有虚构、演绎等内容的,必须明确加注虚构标签。

  针对疑似使用AI技术的内容,一些平台会在下方贴上“内容疑似AI生成,请谨慎甄别”的提示,并对包含虚构、演绎等环节的内容,明确加注虚构标签,对违规账号采取“封号”等举措。部分大模型开发者也表示,会通过后台设置的方式,对通过大模型生成的内容打上水印,告知用户。

  在张强看来,人们对于生成式AI还没有足够的了解,也缺乏应对经验。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媒体提醒人们注意甄别AI信息,是非常必要的。同时需要在执法层面加大响应力度,对于通过AI造谣、诈骗等行为及时予以查纠。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认为,应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辟谣机制,一旦某一条信息被甄别为谣言,要立刻进行标注,并且向浏览过该谣言的用户再次推送,进行辟谣提示,以免该谣言进一步传播,造成更大的伤害。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主观上可能并无造谣意识,只是将AI合成内容发布在网络上,结果被大量转发,让不少人相信,从而产生危害。

  对此,曾持认为,一个最简单的防范方式就是通过有关部门或平台制定规定,必须在所有AI合成内容中都标明“此图片/视频为AI合成”。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