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广西武鸣:以司法力量筑牢民族团结法治基石
首页> 法治频道> 理论·实践 > 正文

广西武鸣:以司法力量筑牢民族团结法治基石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人民法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耕“三四三”工作机制,把审判执行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度融合,以司法力量筑牢辖区民族团结法治基石,取得显著成效。

  强化三个引领,民族团结进步步伐更加坚实

  以党建引领思想建设、以文化引领组织建设、以专业引领队伍建设。武鸣区法院强化“三个引领”,让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脚步更加铿锵有力。

  中华文化法治典故展示栏、民族元素丰富的家事法庭、壮锦纹饰的门牌号……走进武鸣区人民法院综合楼、审判楼,随处可以感受到民族团结文化的浓厚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干警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武鸣区人民法院作为一个有着汉族、壮族、土家族、苗族等多民族干警的“大家庭”,在历次重大民族节日中,法院多次组织干警开展民俗文化运动会、民族团结大讲堂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凝聚起民族团结强大合力,“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瑰宝,我们少数民族青年更应该自觉传承、发扬好本民族文化,让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土家族干警钟小琴表示,在一次主题党日活动中,她参观了五彩壮乡文化产业园非遗馆,她深入了解壮族文化,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广西武鸣:以司法力量筑牢民族团结法治基石

图为法院干警到学校与同学们一同跳竹竿舞,体验民族文化生活。

  除了定期开展促进民族团结的主题党日活动外,该院还推出“法润沃柑红”“沃乡执行暖”“骆越山水绿”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支部党建品牌,通过“党建+民族团结”工作模式加强干警民族团结政治思想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效显著。2019-2022年,武鸣区人民法院7次获评市级以上有关民族团结进步荣誉,2023年获评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2020年,立案庭法官韦菊获评南宁市第四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五比五争”活动模范个人。像韦菊法官一样能熟练使用壮语开展工作的壮汉“双语”法官,武鸣区法院还有32名,其中5名法官被授予广西壮汉双语法官称号,7名法官助理列入广西法院壮语后备人才库。2019年以来,该院双语法官使用壮汉双语开庭2045件,有效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庭审沟通交流,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公平正义的期盼。

  创新四种模式,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更具特色

  武鸣区人民法院通过打造“沃柑法庭”、引入“赋强公证”、“推出‘武鸣红云·e法庭’”、创建“生态环保旅游巡回法庭”,四项特色举措助推民族团结工作提质增效。

  近日,双桥人民法庭将巡回法庭搬到了沃柑果园旁,法官刘芸芳熟练地使用壮语,当场成功调解了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武鸣区双桥镇既是壮语标准发音所在地,也是武鸣沃柑种植的主要产区,销售季节各地各民族果商云集,极易产生纠纷。

  因地制宜,武鸣区法院在双桥人民法庭打造“沃柑法庭”。通过指导果农、果商规范签订合同,开展“沃柑审判壮汉双语”审理等活动,推动形成民族区域诚信交易的法治环境。2022年,双桥人民法庭获评第二批“广西示范人民法庭”,并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服务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广西武鸣:以司法力量筑牢民族团结法治基石

图为双桥人民法庭在沃柑果园旁开庭审理一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并全程进行视频直播。

  因需制宜,武鸣区法院还结合辖区各族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创新使用“法院+赋强公证”解纷模式。选取精通壮汉双语的合作制公证机构开展赋强公证业务,各族群众不经诉讼程序即可凭公证机关出具的公证文书和执行证书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助推民族区域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该模式推行以来共化解纠纷2815件,平均每件纠纷较诉讼案件节约用时近90天,为群众节省维权费用1391.78万元。

  因人制宜,如何更好地提升基层干部的解纷能力、满足老百姓的解纷需求、赋能民族乡“五治融合”?武鸣区法院会同武鸣区委组织部打造“武鸣红云·e法庭”,构建覆盖全城区60个机关单位,13个镇和220个村(社区)基层干部的三级音视频双向共享普法平台,推行“五个一”工作法,促进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武鸣红云·e法庭”自2023年3月启用以来,打破了法治宣传教育的时空界限,为1.3万名党员开展线上解纷活动33次,典型案件庭审8次,法治微讲堂4次,上传学法资料30部,录制法治宣讲音频76条。

广西武鸣:以司法力量筑牢民族团结法治基石

图为法院干警在“武鸣红云·e法庭”开庭审理案件。

  因绿制宜,助力民族地区环保旅游双提升。武鸣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资源,辖区内的大明山更是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武鸣区法院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坚持恢复性司法理念,通过开展生态环保旅游巡回法庭、组建环境资源审判团队、探索一体化环资纠纷办理模式等措施,用专业化审判厚植民族地区生态底色,至今共审结相关案件280件。

  抓实三项举措,民族矛盾诉源治理更为高效

  “声音”普法正当时、“瓦哆”窗口服务好、“无讼”文化润人心、……三项“抓前端”延伸司法服务的举措,成为治理地区民族矛盾“未病”的有效措施,守好一方民族团结的好“枫”景。

  “中华的传统,人人讲诚信,买卖需公平,履行好合同。”大明山脚下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这是武鸣区法院干警利用“大明山歌圩”的民族节日契机将民法典知识改编成山歌传唱。

  除普法山歌外,法院干警自编自导自演的普法小短剧将“枯燥说教”变为“生动演绎”,自制的“三月三”普法短剧《西游记骆越国奇遇》等8部短剧在各平台累计播放量共计近20万次,让群众领略到极具壮族特色传统文化的同时,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中国法院“二十四节气”——大暑·北回归线上的“沃柑法庭”》《柑甜》等短片,成为用法院故事诠释民族团结进步的缩影。

  武鸣区法院在诉讼服务中心和三个人民法庭的诉讼服务大厅,都设有“瓦哆(壮语)服务窗口”。窗口配有熟悉法院工作、掌握本地方言的法官助理,用壮语为办事群众提供导诉、立案审查、诉前调解、材料收转、申诉信访等全流程服务。自2022年窗口设立以来,已累计为2300余名壮族群众提供司法服务,指导书写法律文书198份,民事立案356件,获得群众的交口称赞。

  除此之外,武鸣区法院还积极开展“无讼、少讼村屯(社区)”创建工作,在化解涉及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以无讼文化基地为载体,厚植无讼法治土壤,大力弘扬孝老爱亲、重义守信等传统美德,涵养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文明村风。目前辖区内已打造11个无讼村屯、社区、企业、校园。

  众手浇灌团结花,同心掬得满庭芳。武鸣区人民法院将继续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贯穿于立调审执等工作环节,践行于法院工作的各个方面,唱响民族团结进步发展主旋律,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为各民族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不断促进各民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王玉梅 刘雪蕉)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夕发朝至!京港、沪港间开行高铁动卧列车

  • 乌鲁木齐:“游牧文化旅游节”开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2024-06-14 10:01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06-14 09:49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2024-06-14 09:45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2024-06-14 09:38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距离近8100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2024-06-14 09:37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2024-06-13 10:12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2024-06-13 10:11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2024-06-13 09:34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2024-06-14 09:49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4-06-13 09:17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2024-06-13 09:16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2024-06-13 09:14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2024-06-12 09:37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4-06-12 09:37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2024-06-12 09:32
记者11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日前结束,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各1名载荷专家)。
2024-06-12 09:25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在解读高光谱分析技术为珍贵文物进行三维“留影”的最新进展时说:“光谱是辨别物质的‘指纹’。前不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运用三维技术,首次根据出土头骨,复原出一尊男性红山先人的容貌。
2024-06-12 09:19
1966年12月的一天,罗布泊,一朵巨大的白色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爆炸成功。
2024-06-12 09:17
苹果公司10日在2024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个人智能系统“苹果智能”。该系统集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可应用于苹果多款产品。
2024-06-11 14:27
芒种时节农事忙。河南、山西等地麦收陆续进入尾声,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正忙着种稻插秧。北方收麦、南方种稻,收与种紧密相连,南与北交相辉映,中部这片土地上充盈着丰收与希望的气息。
2024-06-11 10: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