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AI“复活”亲人成生意,哪些红线待划定?
首页> 法治频道> 法治要闻 > 正文

AI“复活”亲人成生意,哪些红线待划定?

来源:工人日报2024-04-11 10:38

  提供一张照片、一段10多秒的音频,即可让逝者在视频中“活”过来——

  AI“复活”亲人成生意,哪些红线待划定?

  本报记者 陶稳

  阅读提示

  今年清明节前,利用AI技术“复活”亲人成为热议话题。在电商平台,有店家提供这项收费服务,低至几元钱就能“复活”亲人。业内人士认为,在推动这类AI应用时,要把握好创新、伦理以及法律之间的平衡。

  “一位20多岁的女士,母亲在6年前去世了,想让我做一段‘复活’妈妈的视频。”在南京从事短视频工作的常明,半年前开始用AI技术帮一些人“复活”逝去的亲人。3月29日,这位女士提供了一张妈妈生前的照片、一段10多秒的音频,以及一段她想让妈妈说的话。

  今年清明节前,每天都有十几人找常明做此类视频。此前,有人利用AI技术“复活”已故公众人物,相关伦理和法律问题引发广泛热议。

  AI技术如何“复活”逝者?这一行为背后是否涉及侵权违法的法律风险?

  低至几元钱就能“复活”亲人

  约半小时后,常明将制作完成的一分钟视频发给这位女士。画面里,一张泛黄的照片动了起来,照片中身穿蓝色棉袄、面带微笑的妈妈缓缓说道:“丫头,我和你爸都很好,不要牵挂和想念……”

  常明说,那位女士收到妈妈的“复活”视频后很开心,说看到视频后会感觉妈妈就在身边。

  记者在一些电商平台看到,制作一条1分钟左右的“复活”视频,有的标价几元,有的上千元。常明告诉记者,依靠现在的技术,有10秒钟或者一两句话的音频,基本就能还原一个人的声音。“至于定价,制作过程本身技术含量不高,精细度可能是影响价格的原因,不排除一些人利用信息差故意抬高价格。”

  浙江某大学物理工程专业的大二学生小金,清明节前两周在线上做AI“复活”亲人的兼职。小金告诉记者,他在网上自学了几天相关技术后,开始在线接单。每单定价37.9元,有时会根据视频时长调整价格,完成一个单子大概要30分钟左右,平均每单成本是10多元。

  在用AI技术“复活”亲人的领域,与常明和小金主要做合成视频不同,“超级头脑”工作室创始人张泽伟,从去年3月起与团队专注于数字陪伴、数字永生。“数字永生的核心是能交互和对话。”张泽伟表示,至今他的团队已经为1500多个家庭“复活”亲人,其间一些殡葬行业机构也找到他,希望开展合作,推出逝者数字生命的订制服务。

  “一位9岁的小女孩病逝后,捐献了眼角膜等一些重要器官,她的妈妈想让我们为这个小女孩定制一个数字生命。我们用一周的时间制作了出来,现在这位妈妈能跟她的‘数字女儿’实时互动,而且随着模型训练不断深入,这个智能体与女儿的思维习惯也会越来越像。”张泽伟告诉记者,他们团队的订单价格从上千元到上万元不等,与去年3月相比,今年的订单量增长了2倍左右。

  是情感疗愈还是重揭伤疤

  对一些人来说,用AI技术“复活”亲人,成为一种新的情感寄托方式。2023年初,知名音乐人包小柏在朋友帮助下,利用大数据语言模型等技术还原了一个能实时响应对话的“数字女儿”。包小柏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就个人感受来说,如果不是这项技术,失去爱女的伤口会一直存在,是这项技术让他可以有一个具象的缅怀。

  用AI技术“复活”逝者,也会涉及一些道德伦理和法律问题。此前,有网络博主用AI技术“复活”已逝世公众人物,并在网上传播。有公众人物的亲属表示,看到网上传播开来的“复活”影像,感到不舒适。

  张泽伟告诉记者,他曾多次接到粉丝要求“复活”已逝明星的订单,但因未经亲属同意,他都选择了拒绝。

  AI“复活”亲人行为背后的法律底线在哪里?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谢永江表示,按常理讲,死者近亲属提供死者的照片、音频、视频等个人信息,利用AI技术“复活”亲人,只要无害于公序良俗和第三人合法权益,则无可厚非。

  “近亲属一般应是死者的配偶、子女、父母,如果死者生前明确不得使用AI技术对其‘复活’,则任何人均不得实施该行为。”谢永江补充道,对于“复活”一些逝世的公众人物,未经近亲属同意,粉丝或商业机构不得擅自利用技术“复活”。如果在利用AI技术“复活”公众人物过程中,涉及信息非法泄露或交易,则构成违法。利用“复活”的死者形象进行诈骗或制作非法视频,同样构成违法。

  把握创新、伦理以及法律间的平衡

  一家深耕AI以及生成式AI领域内容社区的负责人表示,利用AI技术“复活”亲人展示出AI技术在满足人类情感需求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同时也伴随着伦理道德上的一些疑虑。此外,利用AI技术“复活”逝者,必然会用到逝者生前的一些数据,因此不可避免会触及隐私问题。

  该负责人认为,在推动这类AI应用时,要把握好创新、伦理以及法律之间的平衡,“既要防止滥用也不能因噎废食,既要尊重逝者也要确保其使用方式对生者起到健康积极的作用。”

  垦丁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麻策律师表示,“复活”行为是人工创造的“永生”,挑战了传统生死观念,应当进行伦理审查。从法律层面看,AI“复活”亲人可能涉及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争议。个人数据被用于训练数字分身模型,涉及数据采集、使用的知情权和决策权问题。

  谢永江指出,《民法典》规定逝者人格利益受法律保护,不得侵害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等人格利益。如受到侵害,死者的配偶、子女、父母等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近亲属利用AI技术‘复活’逝者的行为,属于私人行为,不应禁止,但是如果公开展示,则应注明是利用AI技术‘复活’的形象,以免引发社会公众或利害关系人的误解。”谢永江说,如果有多个近亲属,原则上应就“复活”行为达成一致意见。

  “根据我国关于人工智能领域相关法规要求,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须进行审查和备案,以确保安全可控,提供类似‘复活’服务也应当纳入监管范畴,特别是当相关用户可能利用该类功能进行诈骗、误导等行为时。”麻策认为,数字永生是全新的社会发展问题,目前没有明确规则,在此情况下,要加强立法、明确红线。(工人日报)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青海发现秦代石刻 定名“尕日塘秦刻石”

  • 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