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缉毒尖兵深入虎穴与毒贩正面交锋 参与侦破各类毒品案件一百二十余起缴获毒品一点四吨
首页> 法治频道> 法治要闻 > 正文

缉毒尖兵深入虎穴与毒贩正面交锋 参与侦破各类毒品案件一百二十余起缴获毒品一点四吨

来源:法治日报2024-01-17 09:42

  本报记者 石飞 张贵志

  本报通讯员 高雅兰

  没有外人知道他的真实面容,也没有人知道他家里人的真实身份。

  十几年来,他戍卫着祖国的西南边境,一直战斗在边境维稳和缉枪缉毒斗争一线,多次深入虎穴与毒贩正面交锋,直面毒贩的刀刃和枪口,参与侦破各类毒品案件12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00余人,缴获毒品1.4吨,打掉多个贩毒团伙,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5次,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大要案尖兵”。

  他就是云南临沧边境管理支队移民管理警察、一等功臣李康(化名)。

  近日,由云南临沧边境管理支队组成的送奖报功团来到李康家,开展“一等功臣送奖到家”活动,为其一家送上“一等功臣功勋牌匾”和喜报、证书。荣誉送到家的这天,李康和家人难掩激动的心情,但在能公布的画面中,他和家人的脸部都被打上马赛克。因为,他是一名不能露脸的缉毒尖兵。

  制伏毒贩后才发现自己受伤

  李康今年40岁,2006年入伍成为公安边防部队的一名武警,2019年就地转为一名移民管理警察。

  “我热爱我所从事的这份工作,毒品一日不绝,禁毒一日不止,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在李康的心中,这是他执着禁毒工作的誓言,也成为打击毒贩的信念。

  2022年3月的一天,李康接到线索,一个长期盘踞于中缅边境的贩毒团伙,在境外囤积了一大批毒品,计划走私入境,再分批中转、贩运至内地。获悉此消息后,他立马带队开展侦查。

  抓捕毒贩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缉毒警察随时都会有付出生命的危险,而抓捕前夕的长时间潜伏,则是考验每位缉毒民警的意志力。潜伏,需要长时间保持安静,需要忍受蚊虫叮咬带来的瘙痒和疼痛,不然,只要有一丝的响动或差错就可能导致整个行动的失败。

  这次,在经侦查得到准确情报后,李康和队友隐蔽在树上从白天蹲守到天黑,潜伏观察了整整4个小时,脸上和身上被马蜂蜇出了好多大包,他们愣是咬牙忍着一声没吭。

  “那个马蜂和一般的蜂子不一样,被叮一口感觉整个脑袋都木了。”李康事后向《法治日报》记者回忆道。

  “一个眼神,一个对话,一个手势,都要清楚,安全第一,祝我们大家都好运。”抓捕行动开始前,李康像往常一样叮嘱着队员们。

  当晚8时许,李康和队友发现一辆白色越野车在巡逻道上走走停停,形迹十分可疑。10分钟后,有一个人从车上下来钻入道边密林。

  李康判断毒品可能藏匿于附近,一旦毒品被转运至密林内,很难人赃并获,他立即跳下树带着队员上前抓捕,并通知周围抓捕小组前来支援。当靠近后发现,道路边还藏匿着另1名男子,该男子见到民警后迅速向密林深处逃窜。李康迅速一个飞扑将该男子扑倒在地,并与随后赶来的战友将此人制伏。而此时,李康发现自己的右手在流血,地上多了一把锋利的匕首。

  后经搜寻,在距抓捕地50米处的密林中发现3个蓝色编织袋,从编织袋内查获毒品可疑物净重139.27千克。由此,警方打掉了这个长期盘踞在边境从事毒品跨境走私、贩运的团伙。

  对视一眼即确认犯罪嫌疑人

  十几年的一线缉毒战斗生涯,让李康锻炼出了一双辨别能力特别强的火眼金睛,只要看一眼,就能迅速锁定嫌疑人。

  在打击一起零星贩毒案时,根据掌握的犯罪嫌疑人图像画面和资料,其中一名嫌疑人的身高应该有1.8米左右,但是在实施抓捕的时候,怎么也找不到与此相匹配的人。就在所有人准备收队回程时,嫌疑人骑着摩托车正好经过。李康抬头和嫌疑人仅对视了一眼,立马确认了那就是他们要抓的人。实际上,此名嫌疑人的身高不到1.7米,且身材偏瘦弱。

  嫌疑人随后逃窜,李康等人迅速追赶。因警车在胶林地行驶不便,李康和战友弃车在胶林地里徒步追了5公里左右,终将嫌疑人抓获。

  还有一次,李康化装成接货人,和毒贩面对面接货交易,在紧急情况下,他沉着冷静、抓住时机,及时将情报传递给队友,顺利完成了抓捕行动,缴获毒品100多千克。

  “李康很敏锐,有着过硬的业务能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这是与李康一同办案的侦查员对他的评价。

  “缉毒硬汉”也有柔情一面

  在外人看来,李康是一名“缉毒硬汉”,但他也有着浪漫柔情的一面。

  “虽然我的同事都没见过他,但都非常羡慕我,因为他几乎每周会订一束花送到我们单位。”谈起自己的丈夫,李康的爱人满眼温柔。

  “怕家里担心,他很少和我们提起自己的工作,有一次,5岁的儿子指着电视上正在播放的新闻里闪过的背影叫爸爸,我们才知道,他侦办了一起跨省特大贩毒案件,那时他已半年没回来了。”李康的爱人告诉记者,“这些年,他都在和禁毒打交道,拿过很多立功证书和军功章回家,比起这些,我更期待的是他每次平安归来的信息和电话。”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出差对于李康来说已是家常便饭。在李康房间的角落里,有一个小行李箱,里面常备着两套换洗衣服,还有一件必带的物品,那就是女儿在父亲节给他画的一幅画,画上写着:“爸爸节日快乐,谢谢你陪我长大。”

  “我每次办完案子回到家,看到孩子们眼里闪着开心的光芒,对我来说太治愈了,可是我平时工作太忙,能陪伴他们成长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看着懂事的孩子,李康很是心痛。

  他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去学校接孩子放学时的情景。那天,他去学校接女儿,因为老师从来没见过孩子的爸爸,竟然不让李康把孩子接走。“我对不起家人。”

  但李康和他的队友们深知,只要穿上这身警服,人民的利益就高于一切。

  “作为家属,我们能做的,是在他背后毫无怨言地支持他,让他没有后顾之忧。”李康的爱人说。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画好“同心圆”,汇聚发展“向心力”

  • 第138届广交会第一期闭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农业保险作为灾后恢复生产的重要政策工具,如何更好守护农民“钱袋子”?
2025-10-20 09:55
安徽师范大学校长熊宇杰教授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关科研团队,成功创制出亚纳米级高熵合金,这一方法具备广泛普适性,可制备包含多达十种金属元素的高熵合金。
2025-10-20 09:51
财政部日前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显示,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8064亿元,同比增长3.1%。
2025-10-20 09:4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国强教授团队17日在《科学》杂志发表一项神经科学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揭示了大脑高效传递信息的“微观密码”。
2025-10-20 09:43
高校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人员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人才队伍。
2025-10-20 09:41
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报告称,2024年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创下历史最大增幅,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5-10-17 09:51
10月17日,《科学》发表了庾强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
2025-10-17 09:46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发布的消息,今年夏粮旺季收购已于9月底结束,累计收购小麦10795万吨。
2025-10-17 09:42
监测显示,15日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出现7至8级大风,局地阵风10级;新疆、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最高气温下降6℃至10℃,局地12℃以上。
2025-10-17 09:41
10月14日,随着满深502-H3井钻头穿透8380米地层,这口历经岩层卡阻、垮塌风险与高含硫考验的超深井成功完钻,成为塔里木油田“十四五”期间第223口8000米级超深井。
2025-10-17 09:38
高分辨光谱成像芯片“玉衡”,实现了亚埃米级光谱分辨率、千万像素级空间分辨率的快照光谱成像。
2025-10-16 09:50
10月13日至15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在大连举行。近日,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天津市国产九价HPV疫苗的首针接种,而这背后,离不开专利技术的支撑。
2025-10-16 10:06
10月的上海淀山湖波光粼粼,岸边的东方绿舟国防园已万事俱备,只待“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IUSAC2025)”拉开帷幕。
2025-10-16 09:48
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2025-10-16 09:48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正式发布,其带宽突破90GHz、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全球电子通信产业迎来超高速信号“中国标尺”。
2025-10-16 09:44
在15日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部长、国合会中方执行副主席黄润秋表示,要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推进落实机制,分级分类推进美丽中国地方实践。
2025-10-16 10:02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