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太好了,我在家就可以领取生效证明,不用一趟又一趟地跑法院了。”近日,一位当事人在线上开具裁判文书生效证明后,电话联系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人民法院法官表示感谢。
为深入开展“宁人息事”无讼活动,做实“诉服村村通”工程建设,助力乡村振兴,蕉城法院坚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弘扬“四下基层”宝贵精神财富,坚持“下”到基层一线,“沉”出为民情怀,坚持“抓前端、治未病”,推动司法服务进社区、进乡村、入网格,打造矛盾纠纷排查预防分流跟踪化解的工作闭环,为人民群众提供“家门口”“指尖上”的高效便捷解纷服务。
强化协同联动
蕉城法院党组高度重视“诉服村村通”工作,出台《宁德市蕉城区人民法院关于开展“宁人息事”无讼活动的实施方案》,“一把手”亲自挂帅,多次带队前往区宣传部、文明办以及各乡镇(街道)等沟通协调“诉服村村通”推进方案,并深入多个乡村、社区,实地考察调研、现场办公,解决偏远山区、海岛群众诉讼不便等问题。
为有效盘活阵地资源,蕉城法院与区文明办共同签署《关于开展“诉服村村通”工作的备忘录》,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共同推进“诉服村村通”工程建设。截至发稿时,蕉城法院自主研发的“一站式诉讼服务平台”已入驻全区317个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并配齐在线立案、视频调解等信息化设备,由挂钩乡镇的各业务庭室、法官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服务,真正实现诉讼服务全覆盖。
三都镇是蕉城区唯一一个不通陆路的海岛,交通不便、群众诉讼成本较高。蕉城法院依托“一站式诉讼服务平台”,将司法服务延伸至三都镇5个岛屿和城澳半岛,覆盖全镇29个行政村,实现诉讼事务全流程、全天候“掌上办”。海岛群众参加诉讼从平均上岸6次降至当前的1—2次,甚至“一次不用跑”。
做实智慧诉服
“以前,当事人要到法院提交诉讼材料、交纳诉讼费等,可能需要来回跑几趟,费时费力。”蕉城法院副院长钟思敏介绍,如今,当事人通过蕉城法院微信公众号“清正蕉城”,经人证识别、身份认证后即可在法院智能一体机或手机、电脑端申请立案。
蕉城法院坚持创新驱动与数智赋能相结合,精准响应群众需求,自主研发“一站式诉讼服务平台”,打通诉前调解、立案、保全、鉴定、送达、审理、信访、执行、在线诉讼、内部管理等全流程、全环节闭环,为当事人提供包括在线开具生效证明、案卷材料申领、12368留言等20余类诉讼服务,实现诉讼服务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对于留言回复迟延的情况,平台实施预警机制,以确保实质运行效果,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2023年4月,作为福建法院信息化建设成果之一,该平台在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进行了展示。
2023年4月,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人民法院一站式诉讼服务自助设施在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参展 供图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人民法院
2023年4月12日平台上线以来,共处理案卷材料申领868条,在线开具生效证明57件,流转12368留言工单11条,接受司法“诉服村村通”服务咨询40条,提供法律服务19次。
推进法润乡村
“我们以诉非联动中心为指挥中枢,各乡镇人民法庭、诉非联络点为前沿阵地,织密解纷服务网络。当事人可就近选择任何一个联络点进行调解,法官可以通过远程视频调解设备为当事人提供解纷服务。”据钟思敏介绍,蕉城法院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诉服村村通”。
蕉城法院主动从“点”上推动,依托该院在全区设立的14个诉非联动中心联络点,实现“一站式诉讼服务平台”在各重点行业、领域的深度运用;着力从“线”上突破,突出“万人成讼率”这条主线,探索法院与联动部门开展无讼活动的发力点,巩固拓展诉非联动机制成果,在实现万人成讼率保持低位运行中争优、争先、争效;扎实从“面”上用功,将“一站式诉讼服务平台”嵌入“蕉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小程序,列入志愿服务项目,推动平台入驻蕉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各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各乡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跨越“数字鸿沟”
三都澳位于宁德市东南方向,是我国天然深水良港。该养殖区一位养殖户老郑因发展需要,向银行申请13万元养殖贷款。后因资金周转困难,老郑无力偿还贷款,被诉至法院。蕉城法院受理案件后,委派普惠金融纠纷调处中心特邀调解员开展诉前调解。但老郑因养殖繁忙不便前往,且由于海上信号弱、通信时常中断,常规线上调解方式难以开展。
为解决海上通信质量差、传输速率低等问题,蕉城法院与多家通信运营商合作,引入5G+4K技术,实现三都澳50公里5G信号全覆盖。
特邀调解员运用蕉城法院设立的全国首个5G+三都海上巡回法庭,通过远程庭审终端开展调解,最终,促成老郑与银行签订还款协议。
蕉城法院充分利用诉非联动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现有的场地、电脑设备、人员等资源,以最快速度实现诉讼服务全覆盖,将法治力量嵌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全链条、各环节,构建基层预防化解纠纷网络,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数字化、智能化。
针对农村空巢老人文化程度低、不熟悉智能化设备操作的实际情况,蕉城区各乡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蕉城法院各诉非联络点及海上巡回法庭的工作人员、调解员、志愿者提供现场服务,助力跨越“数字鸿沟”。
“法院真的很周到。因为我不会讲普通话,法院就安排会畲语的工作人员教我立案。”蕉城法院在猴盾畲村设立工作室,采用“1名‘双语法官’+1名党员法官+1名法官助理+1名书记员”的团队工作模式,由精通畲语、汉语的“双语法官”主审涉畲族群众的案件,主动为不懂或不熟悉普通话的当事人提供翻译,将法律适用与民族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搭建起畲族群众与法官的沟通桥梁。
未来,蕉城法院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基层预防化解纠纷网络,积极打造“山海枫桥”,将司法服务向源头延伸、向基层延伸、向一线延伸,让“家门口”的解纷服务更便利、更高效、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