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警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新型犯罪
首页> 法治频道> 法治要闻 > 正文

警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新型犯罪

来源:人民日报2023-10-26 15:34

  人工智能(AI)技术飞速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其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给网络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近期,公安机关破获多起涉人工智能案件。

  今年6月,浙江绍兴上虞区警方发现有网民发布了关于上虞工业园区发生火灾的视频,浏览量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视频中,上虞区一工业园区内火势猛烈,整个园区被浓烟覆盖,现场不时传出爆炸声,场面惊心动魄。

  民警核查发现,视频中的建筑、森林大火场景,并非该工业园真实场景,疑似源自其它视频。经分析,民警判断该视频是利用人工智能合成技术,将网络上多段不同视频剪辑拼接而成。警方经侦查,认定某网络科技公司员工有较大作案嫌疑,立刻赴该公司所在地抓获包括汤某在内的3名犯罪嫌疑人。

  “犯罪嫌疑人首先在网上搜集热门话题,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自动生成脚本,在网上抓取相关视频片段,然后利用AI软件合成完整视频,配上音乐、字幕。不到一分钟,一段虚假视频便‘新鲜出炉’。”上虞区分局民警沈林丰介绍,为获得流量、博人眼球,自今年5月以来,该团伙不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制作虚假视频、散布谣言,在网上发布未经核实的虚假视频共3000多个。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越来越普及,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利用“AI换脸”等技术实施盗窃、诈骗等犯罪,引发了公众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担忧。

  “我的APP好像被黑了!”今年4月13日,朱女士到当地派出所报案,称有人登录某政务APP,擅自下载了朱女士公司的电子营业执照。接警后,当地公安机关迅速展开侦查,很快确认曾某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经审查,犯罪嫌疑人曾某某利用自己的手机号码注册账号,并通过朱女士的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进行实名认证,然后通过人脸识别进行绑定,最终成功登录账号进行作案。

  “曾某某通过网购店铺引流,利用‘客户’提供的人脸照片,通过专业AI软件制作合成人脸动图,以人脸识别验证方式登录各类APP,非法获取相关信息。”办案民警介绍。

  “每次交易价格不等,只是觉得这样挣钱比较容易,没想到已经触犯了法律。”曾某某悔不当初。据了解,曾某某通过此类手段共制作动态人脸1000多个,获利9万多元。目前,曾某某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办理中。

  公安部网络安全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犯罪分子用于实施‘AI换脸’的物料主要为照片,特别是身份证照片,同时结合人员姓名、身份证号来突破人脸识别验证系统。为防范和打击此类新型犯罪,公安机关联合科研单位,开展人脸识别与活体检测技术安全测评,覆盖了境内用户量大、问题隐患突出的各类重点APP,及时发现人脸识别验证系统存在的风险隐患,通报运营主体升级安全保护措施和人脸识别算法。”据介绍,公安机关依托“净网”专项行动,组织专项会战,严打泄露身份证照片等图像信息的犯罪源头,破获多起“AI换脸”案件,抓获相关犯罪嫌疑人,有效遏制了该类犯罪势头。

  “不法分子滥用人工智能技术,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也触犯了相关法律。”警方介绍,根据法律规定,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制作散布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可能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利用人工合成技术破解他人账号、窃取他人个人信息,则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此外,如果使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从事欺凌、恐吓、威胁等行为,就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等。

  人工智能技术操作简单、可定制性强、应用场景广泛,降低了链条式犯罪的难度,被黑客等不法分子利用后危害性极大。据介绍,对人工智能技术产生的新应用、新业态,公安机关坚守价值引领与技术“纠错”并行,保护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的同时,防范打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侵犯公民权利、危害公共安全的新型案件,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全力保障网络空间安全。

  办案民警提示,要警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新型犯罪,建议个人加强信息保护意识,防止信息泄露,不轻易提供人脸、指纹等个人生物信息给他人;管理好自己的“朋友圈”,尽量避免过多暴露隐私;警惕不明平台发来的广告、中奖等链接,不随意点击、填写信息,以免上当受骗。

  《人民日报》(2023年10月26日第18版)本报记者 张天培

[ 责编:陈畅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