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沉迷网络不能自拔 刷短视频看直播“主播说啥都信” “我的父母染上‘网瘾’了,怎么办?”
首页> 法治频道> 法治要闻 > 正文

沉迷网络不能自拔 刷短视频看直播“主播说啥都信” “我的父母染上‘网瘾’了,怎么办?”

来源:法治日报2023-09-26 08:56

漫画/李晓军

  编者按

  前不久,千万粉丝主播“秀才”账号被封一事冲上热搜。据公开报道,“秀才”的粉丝多为中老年女性,有“中老年妇女收割机”“养老金杀手”之称。此事引发网友对老年人线上社交之困的热烈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互联网的普及等,老年网友的数量快速增长,对线上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每天上网、刷手机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老年人沉迷网络、轻信网络谣言、热衷网络购物、被诱导打赏等问题层出不穷。

  数字时代,如何回应老年人社交需求,如何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从今天起,法治经纬版开设“破解数字时代老年人社交困境”专栏,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 近年来,60岁及以上网民占网民整体比例快速上升,截至2022年12月,老年网民规模达1.53亿。一些调研报告显示,不少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乃至6小时,沉迷其中,成“银发低头族”

  ● 沉迷网络不仅影响老年人健康,还带来包括人身安全、财产等一系列风险。一些老年人热衷网络购物,“主播说啥都信”,家里快递堆积如山;一些老年人深陷网络骗局,被骗钱骗感情

  ● 完善立法与相关政策,建立健全老年人网络权益保护机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老年人的网络教育和培训,教他们设置安全措施,辨别网络骗局、保护个人信息,提高网络安全能力,维护合法权益

  ● 平台要管理好内容,对含有误导、欺诈等内容和行为要及时采取措施,设置便捷的投诉机制,方便举报查处。有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着重打击对特殊群体进行不当引导消费的主体

  本报记者 文丽娟

  本报见习记者 丁一

  “嗡嗡……”手机发出震动声,切菜的声音暂停了几秒,厨房里只剩下煮锅的咕嘟咕嘟声。很快,菜刀和砧板的碰撞声重新响起,可没过一会儿,第二次震动声响起,切菜声再次中断……

  温晴偷偷望去,只见母亲把菜刀放到砧板上,双手快速地在围裙上蹭了蹭,然后捧起手机。温晴只能看到母亲的背影,其右手胳膊在小频率晃动着,她猜想母亲的脸上一定挂着笑容,正在短视频平台上留言。

  今年61岁的母亲玩短视频很溜,每天捧着手机的时间至少七八个小时。这让温晴从开始的高兴转为担忧——从老家赶来北京照顾她一家起居的母亲有自己的爱好,似乎没有“老漂一族”那样的孤独;而沉迷短视频则影响到了健康,母亲患上了腱鞘炎,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是涂药膏和减少使用手机时间。

  这不是个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报告显示,近年来,60岁及以上网民占网民整体比例快速上升,截至2022年12月,老年网民规模达1.53亿。一些调研报告显示,不少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乃至6小时。

  刷短视频、交友婚恋、网络购物、在直播间打榜应援……他们在网络世界中放飞自我,有的甚至“茶饭不思”,深陷其中,成为“银发低头族”。采访中,多位受访者向《法治日报》记者发出了类似惊叹:“我的父母染上‘网瘾’了,怎么办?”

  熬夜刷手机是常态

  沉迷网络不能自拔

  温晴今年32岁,刚生完孩子。母亲担心女儿的身体,便从湖南老家赶到北京。与母亲同住的一年时间里,温晴发现,母亲对手机越来越痴迷:炒菜时,如果手机响了,立即调小火,擦擦手拿出手机看看;拖地时,也会把手机放入衣服兜里,只要来了信息,就把拖把往墙上一靠;甚至因为刷手机,在电饭煲装了米后,忘记按下开关……

  前不久,温晴发现,母亲和年轻人一样,刷手机到凌晨一两点。那天凌晨1点多,她起床上厕所时,发现母亲房间还有微弱的亮光。她轻声问了句“睡了吗”?屋里没有回应,她推开门,看见母亲侧躺在被窝里,戴着耳机在看视频。发现女儿进来,母亲慌忙把手机屏幕关掉,解释说自己“不太困”。

  本来,温晴觉得母亲来北京,要照顾自己一家起居,周边又没朋友,普通话也说不太利索,能玩玩手机、看看短视频打发时间,挺好的。可母亲太过沉迷其中,还经常熬夜,导致身体每况愈下,经常忘记要做的事。最近,母亲右手大拇指下方肌肉酸疼得厉害,去医院检查被诊断为腱鞘炎,医生开了药并叮嘱她“减少使用手机时间”。

  如此沉迷网络的老年人,不在少数。

  68岁的夏林梅独自住在北京朝阳常营地区,今年8月新换了第3部智能手机。“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拿手机,半夜醒了也要刷会儿手机,一会儿不看就心慌。”夏林梅说,最开始用智能手机是为了和儿子视频通话,后来就慢慢习惯了,一天也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泡”在手机里。

  社交类App、购物类App、影视类App……记者在夏林梅的手机界面看到,一些年轻人常用的App在她的手机里一应俱全。她熟练地打开一款社交软件对记者说:“看,这是我前段时间新认识的朋友,通过‘摇一摇’加的好友,现在每天都要聊上几句。”

  近些日子,夏林梅的“新宠”是一款阅读软件,里面各种各样、定期更新的小说让她有了盼头。“和追剧一样,总是想知道后续如何,有点上瘾。”夏林梅说,自从迷上看小说后,晚上都舍不得睡觉,“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半夜醒了也要看一会儿,有时困了,握着手机就睡着了”。

  像夏林梅一样,受访的多位老年人已经将通过手机看短视频、网文当成一种消遣方式,从中找寻精神寄托,“感觉一天很快就过去了”。

  让子女们担忧的是,沉迷网络不仅影响老年人健康,还带来包括人身安全、财产损失等一系列风险。60岁的山东人江福自老伴去世后,就迷上了网络小说,经常拿着手机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有一次做饭,锅里水煮干了他也不知道,差点把锅炸了。“想来确实后怕,一看手机就忘了其他事情,但又忍不住不看。”江福说。

  直播购物成剁手党

  一不小心掉入陷阱

  直播风靡后,一些老年人也与时俱进迷上了看直播、在直播间购物。

  “我妈沉迷直播间购物,买回家的带鉴定证书的所谓和田玉和贵金属,快递盒子都堆成山了”“我爸在直播间花99元买的东西,我在电商平台上找到了9.9元的,我爸说我找的东西是假的”……不少受访者向记者吐槽自己年过花甲的父母沉迷于直播购物,还有人说“有网瘾的老人‘疯狂’起来,甚至超过年轻人”。

  山东枣庄居民张玲玲最近有点心烦,因为她家院子就要被快递箱子堆满了。“我妈一天到晚在直播间购物,说直播间的东西超便宜,家里成堆的农副产品,吃一半烂一半,不知名的保健品拆封了也不吃。”张玲玲说。

  她母亲60多岁,经常刷短视频、看直播,“主播说啥都信”,俨然成了一名“剁手党”,刚开始是买食品,后来是衣服、珠宝等,最多的时候一天收到了十几个快递。有一次,张玲玲正好休假在家,她检查了一下母亲买的东西,发现一些产品的质量和颜色与主播介绍的相差不少,一些衣服甚至没有面料标识成分,有的“保健品”包装上写着××口服液、××丸,但右下角用特别小的字体写着水果饮料、压缩糖果等。

  来自黑龙江哈尔滨的刘颖也有类似困扰。今年五一假期回到老家,她发现家里堆放着很多玉石、字画、陶瓷花瓶,母亲喜滋滋地介绍自己在直播间购买的所谓名画、古董。“我妈说这些东西价值几百万元,老板家里出事了,才几百块钱低价处理。要是能找着好的渠道卖了,能赚好多钱。”刘颖听后哭笑不得。

  她翻了翻母亲买的“名画”“古董”,发现大多单价在四五百元左右,共买了五六十件,花费过万元。其中有一幅号称“价值两万元的名画”,母亲花了上千元买来的,刘颖注意到图案之间的接缝很整齐,明显是机器做出来的,她在网购平台一搜索,立马显示同款,定价160元。

  有网友戏言:“退货的速度跟不上我奶被骗的速度。”

  记者采访发现,不少老年人防范意识差,对主播推荐的所谓投资产品深信不疑。湖南邵阳人赵鹤今年65岁,经常在各种短视频平台上刷直播。有一次,他刷到有主播教人做账号赚钱,对方称可以带着做头像、账号、剪辑带货视频、挂商品链接等,一天能收入几百元钱,每个月能收入五六千元。

  赵鹤心动了,他立即联系对方报课,花了3000元买了课程。可付费后,他发现课程讲的都是一些做短视频和带货的内容,专业术语多,初中学历的他根本听不懂。他找对方退课,却被对方用各种理由推脱搪塞,仍每天给他发送课程链接。

  无奈之下,他将此事告诉了女儿。经过一番交涉,对方同意扣掉相关费用后退费,最后退了800元。

  “我们老年人想证明自己还有价值,主播能把话说到我们心坎上,内心那股火苗就被点燃了,却不知道里面有这么多陷阱。”被坑后,赵鹤很是懊恼。

  在线上寻找归属感

  各种收割防不胜防

  为何“网瘾老人”越来越多?记者采访数十位老年人了解到,他们普遍具有“孤独感”和“脱节感”,热衷网络社交是为了寻求“归属感”。

  受访专家指出,社会人口结构逐渐发生变迁,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类型疏远化、家庭成员离散化等特点凸显,“银发族”独居、空巢等现象更易、更早发生。还有一些老年人为照顾下一代,随子女搬至陌生大都市,脱离了熟悉的生活环境,内心的孤独感更加强烈。客观上,老年人与社会、子女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减少,而手机为老年人搭建了一个虚拟的生活空间,供他们表达自我、抒发情感,缓解精神的空虚。

  《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指出,一些老年人群体在手机网络上呈现“极致孤独”的状态,几乎全天候生活在网络中。

  赵鹤告诉记者,为了留住吃完饭就走的孩子们,前两年他在家里装了无线宽带,之后孩子们留下的时间长了,但刷手机的时间也多了,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并不多。

  夏林梅说:“有了智能手机后,与儿子在线上联系更加频繁,但他回家看望自己的次数却变少了。”

  “老年人也担心与社会脱节,而网络世界的从众性给了网民一种虚幻的安全感,让老年人觉得自己能紧跟时代步伐,与社会有着一定程度的链接,从而找到归属感。”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丽红说。

  66岁的北京朝阳居民陈芸是一位广场舞爱好者,经常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自己跳广场舞的小视频,有时还会开直播。“我在平台上发布的作品,很多人都喜欢,他们给我点赞、评论,为了不让粉丝失望,我每一条留言都精心回复,但这样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压力很大。”

  一些老年自媒体创作者也提到,现实生活的空虚和脱节能够在网络中找到填补,网络群组和自媒体平台成为生活中重要的归属地。

  然而,网络世界的复杂也让很多老年人防不胜防。马丽红说,一些网络运营者通过对Cookie的抓取、对手机权限的无度索取,对老年人在互联网的每一步痕迹进行跟踪,从而通过大数据算法,精准抓取老年人娱乐和情感的需求,信息流投喂、算法杀熟、精准营销,形成层层“收割”的套路。

  “不可否认,网络确实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但涉及老年人的互联网内容也存在不少乱象,很多‘银发族’网龄较短,缺乏筛选和辨识有效信息的能力,极易被‘套路’,比如购买一些用处不大的‘便宜货’、保健品等,甚至还有的追假明星和网红,被骗钱骗感情。”马丽红说。

  北京安理(杭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徐霄燕也发现,老年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对信息的分辨能力不够,对网络诈骗手段和常见的网络骗局缺乏警惕性。由于缺乏对网络的了解和经验,老年人更容易被不法分子的虚假信息所欺骗。

  “相对于年轻人,老年人对于互联网和新技术的使用能力较低,不熟悉网络操作和安全设置,容易成为网络骗子的目标。”徐霄燕说。

  公开报道显示,最近司法机关打掉的涉老诈骗中,不少案件触网。

  落实平台监管责任

  提高老人社交能力

  如何在回应老年人网络社交需求的同时,保障其合法权益?徐霄燕介绍,我国对老年人的保护主要体现在民法典、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中,但其对老年人网络行为方面的保护尚无具体明确的法律规定,缺乏实操性。

  不过,相关部门已经关注到这类问题。

  2022年3月1日起施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明确,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向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应当保障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权益,充分考虑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办事等需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智能化适老服务,依法开展涉电信网络诈骗信息的监测、识别和处置,便利老年人安全使用算法推荐服务。

  2021年4月7日起实施的《互联网网站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对广告插件及诱导类按键进行了明文限制,要求提供适老化服务的网页或独立的适老化网站,网页中严禁出现广告内容及插件,也不能随机出现广告或临时性的广告弹窗。提供适老化服务的网页或独立的适老化网站中无诱导下载、诱导付款等诱导式按键。

  在徐霄燕看来,为防止老年人被骗、促进老年人正确线上社交、促进线下交往,应该从多个层面综合发力。

  “完善立法与相关政策,建立健全老年人网络权益保护机制。完善老年人保障的相关立法工作,针对老年人互联网权益保护问题制定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机制。”徐霄燕说,同时要加大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力度,提高全社会对老年人互联网权益保护法律和政策的认知度,确保法律法规政策有效执行。

  徐霄燕建议,还要加强对老年人的网络教育和培训,通过提供针对老年人的网络技术培训和网络安全教育,教他们如何使用互联网和新技术以及如何设置安全措施,如何辨别网络骗局,如何保护个人信息,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能力。

  平台的监管责任也要落实到位。“对于网络平台,应加强监管,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徐霄燕说。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联席合伙人易燕提出,要通过互联网平台加强反诈宣传,对老年人的反诈宣传要有针对性,比如利用大数据计算,总结出60岁以上老年人最感兴趣的类别、领域、表现形式等,结合老年人的偏好来进行反诈宣传。

  “对于平台而言,要管理好内容,对含有误导、欺诈等内容和行为要及时采取措施,设置便捷的投诉机制,方便网民发现不当内容及时举报。有关部门也应加大监管力度,着重打击对特殊群体进行不当引导消费的主体,并加大宣传力度,提升老年人网络素养和安全意识。”马丽红说。

  受访专家指出,社会各界要加大对老年人群体的关注和支持,鼓励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参与到老年人网络权益保护工作中,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多组织一些线下活动,帮助老年人建立健康的、可持续的社交模式。

  (文中受访老年人均为化名)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冰岛总统托马斯多蒂尔

  • 【理响中国】开大门走大路,发展自己惠及他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