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万周
“专业团队指导,一对一跟单”“任意险种无条件全额退保”……近期,一些所谓“代理退保”的广告频繁在网上出现,令不少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上当受骗。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不法分子以“代理退保”等名义,通过诋毁保险产品、承诺更高收益等手段,诱导消费者恶意投诉或举报保险机构进行退保,以此收取高额手续费,甚至侵占退保资金,逐渐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严重扰乱保险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保险法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10天或15天内的“犹豫期”,可以全额退保;如果过了这个时间段再退保,只能退取保单的现金价值,从而导致损失发生。当然,如果保险公司在销售产品中存在一定过错,消费者亦可全额退费。由于退保手续较为繁杂,不少没有经验的消费者便委托相关机构代为退还保费,由此催生了“代理退保”的生意。
平心而论,消费者花费必要费用委托代理机构退保,只要过程依法依规,那么对双方而言是互赢。然而在现实中,不少代理机构摸准了消费者希望多退费的心思,罔顾《广告法》不得虚假宣传的红线,以“无条件全额退保”为噱头,诱导消费者办理退保。一旦消费者“上钩”,代理机构便抓住保险公司害怕投诉而妥协的心理,采取炮制伪证、冒名投诉、恶意“闹退”等违规违法手段,极尽所能地向保险公司施压,逼迫保险公司全额退保,由此引发了“代理退保”市场乱象。
部分退保代理机构如此唯利是图,不仅涉嫌违法犯罪,还会严重扰乱保险市场秩序。此外,消费者也会因此面临多重风险。大多数消费者在办理退保时,需要提供相关的个人信息,如果代理机构不妥善保管,必然会对消费者的财产和个人信息安全构成威胁。揆诸现实,不少退保代理机构不但在收取手续费后大玩“人间蒸发”的游戏,还利用所获得的消费者个人敏感信息,从事信用卡套现、高利贷等非法活动。这也直接将消费者置于巨大的风险中,危害不容小觑。
“代理退保”业务之所以能形成完整的黑色产业链条,其中既有不良代理机构诚信商业伦理丧失的因素,又有保险公司违规揽业务的推波助澜。因此,斩断“代理退保”黑色产业链条,更应坚持合力共治导向。
一方面,保险公司要规范经营。之所以一些机构能够将“代理退保”业务做成一门黑色生意,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漏洞、缺陷。正因如此,保险公司应从制度优化、流程管控、风险排查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治理,强化合规经营。即使遇到消费者投诉,也应引导消费者理性维权,以此减少和杜绝违规退保行为的发生。
另一方面,消费者不能助纣为虐。不少消费者之所以相信不良代理机构的欺骗宣传,甚至为多退保费与其“积极配合”,就是希望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消费者应秉承“钱财须取之有道”的诚信,牢记“没有免费午餐”的教训,严防被不良代理机构利用而成为非法代理退保的帮凶。
此外,监管也要与时俱进。目前,不少“代理退保”都在网上进行,违规操作的伎俩较为隐蔽,给监管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监管部门应与时俱进地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监控,并用足用活现有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违规“代理退保”行为,倒逼不良退保代理机构自觉遵守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