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加快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 中国正在为实现“昆蒙框架”确定目标努力贡献力量
首页> 法治频道> 法治要闻 > 正文

加快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 中国正在为实现“昆蒙框架”确定目标努力贡献力量

来源:法治日报2023-05-19 10:36

  核心阅读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达成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重在落地见效。中国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实现该框架确定的目标贡献中国力量。

  本报记者 张维

  近日,一条火上热搜的新闻,让生物多样性保护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就是“五爪金龙”现身云南的消息。科研人员近日在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的云南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野生动物监测工作时首次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圆鼻巨蜥。圆鼻巨蜥因为身上长有黄色斑纹被称“五爪金龙”,其寿命可达150年。

  这次发现也被认为是云南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日趋向好的生动印证,也让即将到来的第23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5月22日,更添亮色。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宣布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为“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From Agreement to Action:Build Back Biodiversity)。在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王志斌看来,这个主题表达了世界各国将COP15(《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达成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这一历史性共识转化为行动,携手开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局面的美好愿望。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昆蒙框架’重在落地见效。”王志斌表示,中国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实现“昆蒙框架”确定的目标贡献中国力量。

  休戚与共 物种消失敲响警钟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

  地球已经有46亿年的生命,出现最原始的生命体是在35亿年左右,而人类出现不过300万年左右的事情。“可见,没有人类,地球也会生机勃勃,但人类离开了地球又能走向何处?生于斯,长于斯,归于斯。迄今为止我们还看不到其他可行的选择。”王志斌说。

  每一个物种也一样,都是与我们休戚与共的同伴,每一个物种消失都是大自然向人类敲响的一次警钟,当我们侧耳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就会深切地感受到,工业文明以来物质文明日益繁荣的同时,人类正生活在一个“钟声四起”的氛围中。

  “坚持走生态文明之路,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我们必然的选择,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责任,必须达成共识,积极行动。”王志斌提醒道。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杜乐山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给出这样的阐释: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它可以给我们提供食物、药材等生产生活的必需品以及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等休闲娱乐场所,发挥净化水质和空气、防止水土流失、固定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等重要调节作用,也为我们未来开发某种不可估量价值的生物资源提供了无限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自从1992年联合国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以来,世界各国都在为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积极努力。但是如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所说:“我很遗憾地告诉大家,迄今为止,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这么一个态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这也让国际社会对中国作为主席国的COP15给予了特别关注,都希望在中国的领导下,让这次会议成为一个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转折点,把生物多样性带上健康恢复的道路。黄润秋判断,如果此次会议上推动达成的“昆蒙框架”及一揽子配套的政策措施体系,包括资金机制、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的落地机制都能成功,效果会非常好。

  多措并举 力促昆蒙框架落地

  中国自身,正在为实现“昆蒙框架”确定的目标努力贡献力量。

  加快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王志斌透露,“我们正在制定新时期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作为中国落实‘昆蒙框架’的重要举措。”同时,积极推动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各地区、各部门、各有关领域中长期规划,制定和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制度,指导各地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更新《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生命共同体,需要系统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王志斌介绍说,这些年来一方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陆域红线面积占比超过了30%,让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最严格的保护,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另一方面优化建设动植物园、濒危植物扩繁和迁地保护中心等迁地保护设施,完善生物资源迁地保存繁育体系。

  此次发现“五爪金龙”的云南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是因为黄连山自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硬举措”,如结合保护区实际,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同时,加强引导保护区周边群众增强自觉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构建了县、乡、村三级网格化机制,全面保护好黄连山的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强化生物安全管理和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部正在推动生物安全法的落实,建立健全生物技术环境安全评估与监管技术支撑体系。健全国门生物安全防范机制,防范物种资源流失和外来物种入侵。加强重点区域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监测、预警、控制等工作,提升外来入侵物种管控水平。

  创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机制。生物多样性有着极高价值,与人类福祉密切相关。“我们将加强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规范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经营活动。在适当区域开展自然教育、生态旅游和康养等活动,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生态产品体系。”王志斌说。

  强化执法检查和责任追究。“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王志斌表示,将持续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以及“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等专项行动,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监督和执法检查,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近期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对一些地区违法食用野生动物和非法贸易活动进行了查处。”

  全面推动公众参与,也是重要一环。“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群智用,则庶绩不足康也”。据了解,生态环境部有意借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场宣传活动,普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和相关领域知识,切实提升社会各界的认知程度和保护意识。并完善社会参与机制,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良好氛围。

  摸清家底 建成全面监测体系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我国还有一项了不起的成就。那就是我国已初步建成科学、全面、长时间序列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先进成果。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高效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对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摸清生物多样性“家底”具有重要的作用。

  王志斌介绍说,我国建立了全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掌握生物多样性现状与变化趋势。针对关键生物类群的分布与迁徙特点,我国形成了覆盖陆生脊椎动物、昆虫、淡水鱼类等多个类群及多种生态系统的专项监测网络。其中,依托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的中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749个监测样区,获得监测记录180万条,开发了全国监测数据信息管理平台,积累了长时间、大量的监测数据。

  我国还形成了目标明确、系统全面的顶层设计,科学指导各尺度、全方位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建设。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同期,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首次将生物多样性指标纳入了考核办法,明确了以物种多样性为基础的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方法。

  此外,生物多样性监测能力逐步提升,监测手段不断优化升级。例如,浙江丽水、广东车八岭等地率先建设了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探索以科技创新助力提升生物多样性监管和治理水平,建立了“天眼+地眼+人眼”三位一体的生态环境数字监测监管体系,建成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管系统,发布生物多样性公众参与小程序,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监测。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天空之眼瞰湛江:向海而兴 向海图强

  • 集大原高铁跨京包铁路连续梁转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2023中关村论坛上,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新突破集中亮相,城市超级算力中心、自动驾驶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受到各方高度关注。
2023-05-30 10:14
要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严格竞赛活动管理,统筹拔尖创新人才项目,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实施家庭科学教育,开展科学教育研究。
2023-05-30 10:12
记者29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
2023-05-29 19:41
最初,研究人员考虑了糖皮质激素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可能,即免疫细胞通过释放引起炎症的分子作出反应。
2023-05-29 10:17
云手机通过在云端虚拟出手机操作系统,将本地的存储、计算、渲染全部迁移到云上,操作系统以及各种应用均运行在云端,以实现硬件与性能的解耦。科技日报记者从北京移动了解到,相比实体手机,中国移动云手机有4个方面的提升。
2023-05-29 10:16
198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长沙矿山研究院工作。经过4年不懈努力,2003年,我主持研发的我国首台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问世,中国人终于用自己的深海钻机,在太平洋洋底打出了第一个孔。
2023-05-29 10:09
作为贵州本地数字货运平台,满帮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新,把车货匹配时效从数天大幅缩减到分钟级别。
2023-05-29 10:06
早上7点半,河南省柘城县辣椒育苗基地工作人员张红霞准时来到温室大棚。
2023-05-29 10:04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高性能纤维素基纳米纸材料,其在极端条件下仍可保持优异的机械和电绝缘性能。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
2023-05-26 09:25
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面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如何向戈壁沙漠要效益、要农产品?让我们走进四地设施农业现场,感受“唤醒”沉睡戈壁和茫茫沙漠的神奇力量。
2023-05-26 09:23
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采用8K技术录制,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直播的观众达5000万人次,掀起线上看话剧热潮;多位歌手视频平台开唱,线上演唱会引发现象级传播……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让舞台艺术的作品呈现、演出场景发生了颠覆式变化。
2023-05-26 09:22
这颗卫星是“一国两制”下澳门和内地合作的产物。卫星升空后将至少在轨运行五年,为年轻一代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开发先进科学数据产品服务提供平台。
2023-05-26 09:22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创新发展、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
2023-05-26 09:2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2000年前后,不少省市就政务信息的开放共享等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但随着数据立法的兴起,多数地方的政务信息立法被废止。
2023-05-25 10:05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对他们提出殷切期望。一个个科技小院如种子般播撒开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2009年,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在河北省曲周县成立,到今天,全国已建立1048个科技小院,覆盖31个省份;此外,科技小院模式还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推介,逐渐走向世界。
2023-05-25 10:05
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集北斗导航、5G通讯、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于一体。专家表示,去年以来,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呈现规模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拉动。
2023-05-25 10:08
5月2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式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以下简称“禁止清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征求意见稿)》基础上,此次正式发布的“禁止清单”对科研人员、依托单位、评审专家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的24类行为进行了规定。
2023-05-25 10: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