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私自攀爬箭扣野长城为何屡禁不止?
首页> 法治频道> 法治要闻 > 正文

私自攀爬箭扣野长城为何屡禁不止?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3-03-03 14:57

  私自攀爬箭扣野长城为何屡禁不止?

  专家:对违反规定者可顶格处罚 驴友执意进入应为自己行为负责

  3月1日,北京怀柔蓝天救援队通报称该救援队一名经验丰富的救援队员刘金艺在箭扣长城搜救被困驴友时,遭遇岩体坍塌不幸坠亡,年仅32岁。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两名被困驴友均为年轻男子,当日到未开放的箭扣长城旅行时,因天黑迷路被困,经过一夜救援成功获救均未受伤。

  近年来,驴友在箭扣长城遇险的情况屡见不鲜,不少驴友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救援人员向北青报记者表示,箭扣长城地势险要,又没有开发,缺少安全保障,加上很多驴友没有量力而行,导致危险频发。专家表示,当地可以用旅游公告、旅游行业黑名单等方式引导驴友文明旅游,“这种情况下,驴友仍要执意进入,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调查

  有多位驴友在箭扣野长城遇险

  2月几乎每周收到一起求救

  北青报记者从怀柔区蓝天救援队总督查徐先生处了解到,近年来,驴友在箭扣长城被困的求助可谓层出不穷,“就说刚刚过去的2月份,算上刘金艺遇难的这次救援,我们接到了3起发生在箭扣野长城的救援请求,几乎是每周一起”。北青报记者从相关人士处了解到,今年以来相关部门已收到过6起涉及箭扣长城的求助信息。

  北青报记者检索发现,箭扣长城曾多次发生驴友伤亡事件,2009年6月,5名驴友在爬箭扣野长城时遭遇雷击,其中一对夫妇当场身亡,另外3人受惊过度,被困野长城上。2014年2月,6名驴友在攀爬箭扣长城时遇险,其中一名男子坠落悬崖不幸身亡。同年7月,有驴友在从箭扣穿越途中中暑死亡。2018年,4名驴友在箭扣长城被困,一名女子不幸踩空死亡。

  此前专业救援人员曾向北青报记者表示,箭扣长城因像箭扣在弦上而得名,地势起伏陡峭,加上城墙年久失修、砖块松动,总体都很危险。其中最险的当属鹰飞倒仰、天梯、小布达拉宫和正北楼之间的地段,攀爬者容易在攀爬这些地段时受伤。“天梯基本就是直上直下,接近90度,而且没有扶手也没有围栏,容易踩空。很多地段本没有路,都是人踩出来的小路,仅容一人通过,上到城墙也无路可走。”

  发现

  很多驴友携带装备严重不足

  有带不会走路的孩子爬长城

  “箭扣野长城不少路段非常陡峭,难度极高,就算经验丰富的救援人员去攀爬都难以完全规避风险,更不要说普通游客了。”徐先生表示,很多驴友对行程缺少规划,“上山容易下山难,有些驴友上山时觉得容易,结果留给下山的时间不够,天一黑下来,就不敢继续走了,只能对外求助”。

  另一方面,不少驴友缺少风险意识,携带的装备严重不足。“补给、照明都没有,还缺少必需的通讯设备,箭扣长城刚登上去的时候可能手机还能收到信号,等爬高之后,信号就没有了,一旦被困就处于失联状态,风险极高。”

  更让徐先生担忧的是,不少驴友会带着孩子到箭扣长城冒险,“有时我们救援时要救助七八岁的孩子,甚至有一次,我们看到有人抱着还不会走路的孩子去爬箭扣长城。”有救援人员也回忆说,此前一次箭扣长城的救援中,被困者包括3名大人和3个孩子,刘金艺和队友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救援,带着6人下山。有些地方非常危险,落差极大,刘金艺下去后,用肩膀、膝盖当台阶,让被困者踩着他的身子下去,一路护送被困者到了安全位置。

  徐先生坦言,箭扣长城并未对公众开放,但不少驴友来此冒险。“其实近年来,当地政府在不少箭扣长城的入口处安排了专人值守,阻止驴友上长城。但有些驴友会自己寻找其他入口,绕开值守人员上山。” (北京青年报记者 屈畅 统筹/蒋朔)

  提示

  违规攀登“野长城”可被处以相应罚款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北京长城保护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禁止组织游览未批准为参观游览场所的长城,禁止攀登未批准为参观游览场所的长城,违者可被处以相应的罚款。

  针对驴友违规攀爬箭扣长城屡禁不止的情况,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韩元军曾向北青报记者表示,文物部门可以联合旅游、公安部门开展执法,对违反规定的行为顶格处罚,也可以用旅游公告、旅游行业黑名单等方式引导驴友文明旅游。“这种情况下,驴友仍要执意进入,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们奉劝大家不要冒险攀爬这些未开放的野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对救援人员的生命负责。”蓝天救援队的徐先生说。

[ 责编:陈畅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江苏无锡:一把二胡奏响富民曲

  • 贵州:观百里杜鹃花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近一看,“小房子”好像挺简单——灰顶是覆盖的太阳能板,蓝色外壳下的两条履带,恰好跨在两道茶垄上。
2023-03-29 09:18
安市白甸镇瓦甸小学学生在科技社团活动中体验操控机器人。
2023-03-29 10:59
重点加强教师配备、实验室建设、实验员配备、课时总量和结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等科学教育条件和活动的监测。
2023-03-29 10:59
利用纳米技术控制日常环境温度的多功能“相变油墨”是一种概念验证,可以层压、喷涂或添加到油漆和建筑材料中。
2023-03-29 09:24
该团队开发了一种只有邮票大小的可穿戴超声贴片设备,可以24小时对心脏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即便剧烈运动时也不妨碍其正常工作。
2023-03-29 09:40
总的来说,他们发现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会降低人体对疫苗的免疫反应。
2023-03-29 09:38
当微塑料在海鸟的肠道中大量存在时,干燥棒杆菌这样的有害细菌似乎会茁壮成长。对人类来说,干燥棒杆菌可致人罹患心脏炎症、脑脓肿和感染。
2023-03-29 09:25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