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六旬老太多次骨折隐忍不发为哪般 法医揭开长期家庭虐待真相
首页> 法治频道> 法治要闻 > 正文

六旬老太多次骨折隐忍不发为哪般 法医揭开长期家庭虐待真相

来源:法治日报2023-03-01 10:29

  本报记者   余东明

  本报见习记者 张海燕

  本报通讯员  阮隽峰

  “人会撒谎,但身上的伤痕却撒不了谎。”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司鉴院)法医冉聃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这些年,他经手了无数起损伤和伤残鉴定,每一次鉴定背后都潜藏着一个又一个人间悲喜故事。

  这次的故事从一位去派出所报案的六旬老太说起。

  2021年腊月,上海街头阴冷难耐,一名环卫工人正费力清扫马路上四处飘落的枯叶,突然被一位老太太拉住了手腕。“请你救救我,一定要帮我报案,有人打我……”对方声音凄惨,带着惊恐。在派出所做笔录时,她的身体仍在颤抖。

  案情并不复杂,老太太笃信中国传统观念,老了靠儿子,自老伴去世后,便和大儿子一家居住。但住进去后日子过得并不如想象中顺心,儿媳的责骂、儿子的懦弱,让老太太有苦难言。此次离家出走,也是因为和儿媳发生了冲突。

  报案后,老太太被小儿子和小女儿接走,去医院拍了CT并进行全身体检。检查发现老太太身上伤痕累累。那么,这些伤痕到底是老太太离家出走后受的伤,还是因长期被殴打、虐待造成的呢?

  公安机关立案后,将此案的司法鉴定委托给了司鉴院,冉聃是此案的第一鉴定人。

  老太太掀开衣服,伤痕历历在目,大块的淤青还没有化开。经过CT检测、影像观察,冉聃发现了新问题。

  老太太骨折受伤不止一次,而是很多次!

  “骨折的愈合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包括‘肉芽组织修复期、骨痂形成期、骨性愈合期、塑形期’,每个阶段的形状各不相同。”冉聃说,老太太的CT影像显示,左侧第2、4、5、6、7根肋骨骨折断端呈云雾状,骨折线模糊,符合骨痂形成期的特征,是1周至3周之内的骨折;但还有些地方的骨痂生成逐渐明显、致密,已经处于骨性愈合期,骨折发生的时间至少已经有3个月了;甚至有些地方骨折断端膨大,骨痂与骨质逐渐融为一体,骨折线消失,这是已经处于塑形期了。

  骨折发生时,人体会产生强烈的痛感,正常人难以忍受。而这位老太太身上却布满了新旧伤痕,从未向人诉说,直至这次报案,仍然声称是在被追赶途中,不慎撞伤。

  冉聃将鉴定结果报告给警方:“请你们再深入调查一下,这很有可能是一起长期虐待案件。”

  经过进一步调查,警方发现,原来大儿媳一直对婆婆心存不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手殴打,老人本就不想给儿子惹麻烦,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屡次骨折也不敢声张,默默忍下疼痛,吞下苦水。

  案件的后续处理,已经不是法医所能掌握的方向。但提供线索,挖掘真相,为生者权,为死者言,这是冉聃工作以来一直信奉的信条。

  今年是冉聃从事法医职业的第十一个年头,每年他都要完成五六百起法医临床案件的鉴定。每起鉴定案件的当事人都有可以讲出口的故事,以及不愿说的心事。

  他们有的怒气冲冲,有的满脸焦虑,有的充满质疑,有的满是期盼……冉聃在做实习生的时候,就要学会如何应对这些形形色色的当事人,一点点安抚他们的心情,平息他们的怒火,理智而又科学地作出司法鉴定。

  “法医除了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培养强大的共情能力。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一起起可能改变他们一生命运的司法案件,鉴定是科学中立、没有感情的,但人与人之间是有感情的。”冉聃说。

  他仍然清晰地记得,在一起孩童烧伤案件的鉴定中,家长千里迢迢带着孩子来到司鉴院。鉴定还没开始,老父亲就拉住冉聃的手,诚恳地说:“我不在意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就是要专业机构给一句话,为了这次鉴定的机会,我们已经走了太多的路……”

  “多听一句当事人的陈述、多说一句安慰同情的话、多问一下委托人的需求、多做一些耐心的解释、多做一点接待的记录、多给一点合理的解释,努力争取做到尽可能不让委托人、当事人多走一次。”这是司鉴院法医临床学研究室对鉴定人提出的“六个一”服务理念。

  冉聃希望,下一个十年,能让更多的人在司法鉴定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上述老父亲、老母亲的情况越来越少。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江苏无锡:一把二胡奏响富民曲

  • 贵州:观百里杜鹃花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近一看,“小房子”好像挺简单——灰顶是覆盖的太阳能板,蓝色外壳下的两条履带,恰好跨在两道茶垄上。
2023-03-29 09:18
安市白甸镇瓦甸小学学生在科技社团活动中体验操控机器人。
2023-03-29 10:59
重点加强教师配备、实验室建设、实验员配备、课时总量和结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等科学教育条件和活动的监测。
2023-03-29 10:59
利用纳米技术控制日常环境温度的多功能“相变油墨”是一种概念验证,可以层压、喷涂或添加到油漆和建筑材料中。
2023-03-29 09:24
该团队开发了一种只有邮票大小的可穿戴超声贴片设备,可以24小时对心脏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即便剧烈运动时也不妨碍其正常工作。
2023-03-29 09:40
总的来说,他们发现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会降低人体对疫苗的免疫反应。
2023-03-29 09:38
当微塑料在海鸟的肠道中大量存在时,干燥棒杆菌这样的有害细菌似乎会茁壮成长。对人类来说,干燥棒杆菌可致人罹患心脏炎症、脑脓肿和感染。
2023-03-29 09:25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