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走出“证明我妈是我妈”式困境,办法总比困难多
首页> 法治频道> 法治要闻 > 正文

走出“证明我妈是我妈”式困境,办法总比困难多

来源:工人日报2023-02-28 08:44

  【工人日报社评】

  政策也好、改革也罢,越到基层越容易遇到复杂的具体问题,而现实显然没有“一招鲜”的解决办法。一切从实际出发,尽最大努力帮助百姓排忧解难,这样的服务意识应当成为职能部门的共识与追求。

  据2月26日《南方都市报》报道,2月23日,吉林长春市一名网友发视频称,家人为了证明“我奶奶是我姑姑的妈妈”,陷入了“证明我妈是我妈”的困境。该网友说,他的叔叔在当地派出所、政务服务中心等地来回奔波了20多天,派出所工作人员表示,户籍系统无法查到二人户口交集轨迹,不能出具有关证明;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历史原因找不到档案,确实没有办法”。经媒体报道后,当地公安局督办此事,目前问题已解决。

  前些年,有百姓办事被要求“证明已去世的亲人已去世”“证明爹是爹、娘是娘”,其中很多不必要的证明材料被称为“奇葩证明”。有关方面出台文件在各领域开展“减证便民”工作,被清理的不必要证明事项数以万计,治理工作深受好评。如今,“证明困境”又出现,难免让人产生“奇葩证明”有所抬头的感觉。

  事实上,以往“逢事必证明”,往往是有关方面为了规避风险或转嫁责任,或者因信息数据相对封闭独立、某些规定政策不合理所致。在集中清理后,剩下的一些看似“奇葩”的证明要求,有一定的存在必要性。比如,涉及遗产继承、动用亲属银行账户及金融产品、亲属间享受某些福利政策等,提供必要的亲属证明可以更好地保障当事人的财产安全,确保政策不被人钻空子。

  然而,现实中,百姓办理必要的证明材料遭遇麻烦和困境,主要在于:一者,资料依据不足。各部门信息壁垒、数据割裂问题仍然存在,甚至有的资料因年限久远而灭失。二者,政策依据不足。不同地方和部门的政策并不统一,导致诸如甲地要乙地出证明而乙地早已取消了相关证明事项等现象,让办事百姓两头为难。此外,个别地方存在“放管服”改革未能深入、细化的问题,导致索要“奇葩证明”的现象仍未根绝。而有些部门工作方式僵化、服务意识不足,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不论什么原因,遇到类似“证明困境”,相关部门不能用“历史原因”“客观原因”打发群众、让办事者陷入证明的“死循环”,不能总是“不曝光不解决”或“特事特办”,而理应多探索一些可行的办法。比如,采纳间接证明,或是其他亲属、社会关系、街坊邻居或居委会的“旁证”,或是办事群众其他档案资料信息、电子转账及聊天记录等“佐证”。说到底,相关部门的服务意识和工作方式方法需要针对特定情形和问题,做出相应调整。

  这也是“放管服”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政策也好、改革也罢,越到基层越容易遇到复杂的具体问题,而现实显然没有“一招鲜”的解决办法。一切从实际出发,尽最大努力帮助百姓排忧解难,这样的服务意识应当成为职能部门的共识与追求。

  比如,最近火上热搜的“母亲去世31年,民警帮他‘修复’思念”的暖新闻,带给我们很多启发。浙江建德一名派出所民警在帮助办事群众办理其母亲的死亡证明时,发现系统无法查询到几十年前的资料,几经周折调取户籍库纸质档案才找到相关资料。民警同时翻拍了档案上的模糊照片并找人连夜修复,给这位办事群众找回母亲“唯一的照片”——这或许不是民警的分内事,但它足以宽慰一个儿子对母亲几十年的思亲之苦。此事令无数人动容。

  在诸多民生领域,如跨区域的医保结算、公积金使用、社保衔接,以及亲属投靠落户等,难免存在一些棘手问题,或许也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但只要本着为百姓服务的宗旨,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办法总比困难多。

  从减少、取消部分证明事项,到以“告知承诺”代替各项证明等创新模式,再到“数字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以及“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繁等问题正在得到有效缓解,这无疑都体现着服务的本质和温度——真正解决百姓急难愁盼,一份证明、一张照片,事儿或许不大,但一枝一叶总关情。

  在更好地为百姓服务的问题上,我们永远在路上。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吴迪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江苏无锡:一把二胡奏响富民曲

  • 贵州:观百里杜鹃花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近一看,“小房子”好像挺简单——灰顶是覆盖的太阳能板,蓝色外壳下的两条履带,恰好跨在两道茶垄上。
2023-03-29 09:18
安市白甸镇瓦甸小学学生在科技社团活动中体验操控机器人。
2023-03-29 10:59
重点加强教师配备、实验室建设、实验员配备、课时总量和结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等科学教育条件和活动的监测。
2023-03-29 10:59
利用纳米技术控制日常环境温度的多功能“相变油墨”是一种概念验证,可以层压、喷涂或添加到油漆和建筑材料中。
2023-03-29 09:24
该团队开发了一种只有邮票大小的可穿戴超声贴片设备,可以24小时对心脏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即便剧烈运动时也不妨碍其正常工作。
2023-03-29 09:40
总的来说,他们发现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会降低人体对疫苗的免疫反应。
2023-03-29 09:38
当微塑料在海鸟的肠道中大量存在时,干燥棒杆菌这样的有害细菌似乎会茁壮成长。对人类来说,干燥棒杆菌可致人罹患心脏炎症、脑脓肿和感染。
2023-03-29 09:25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