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法治护我心】眼见真的为“实”?NO!探寻深度合成乱象破解之道
首页> 法治频道> 原创策划 > 正文

【法治护我心】眼见真的为“实”?NO!探寻深度合成乱象破解之道

来源:光明网2023-01-13 09:00

  【法治护我心——《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系列解读】

  光明网记者 李飞 孔繁鑫

  近年来,不少“AI换脸”“魔法变声”类应用走红网络;影像修复让影视爱好者得以重温高清的老电影;电商直播、影视动画、文化传媒等日常生活场景中,虚拟数字人已经广泛应用……深度合成类技术竟这般“神奇”。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型“黑科技”,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开放,深度合成技术以其较低的应用门槛、较强的娱乐属性、丰富的应用场景,愈加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利用非法盗取的音视频和照片,通过变声、换脸等技术伪装“瞒天过海”,实施诈骗或侵犯他人肖像权、名誉权的事件,却也时有发生。

  1月10日,针对深度合成服务治理的专门性部门规章《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施行,网民普遍“点赞”,对其将形成的治理、规范效用表达支持。

  难辨真假背后技术乱象门槛愈低

  以假乱真,是深度合成技术的显著特点之一。“深度合成服务在互联网社交媒体中广泛应用,丰富了互联网信息内容生态,推动了互联网相关产业发展。”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所长孟丹认为,该技术在为人民生活带来了便利便捷和多样化体验的同时,也可能被恶意利用,虚假信息内容或将带来政策干扰、谣言泛滥、低俗内容肆意传播等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风险问题。

【法治护我心】眼见真的为“实”?NO!探寻深度合成乱象破解之道

图源 《中国教育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有10.51亿网民,互联网普及率达74.4%。同时,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领域,逐渐成为我国创新发展活跃、社会辐射广泛的新兴领域。随着各类商业化产品普及,深度合成的信息内容也在网络上大量涌现,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接触到了深度合成技术。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周杰认为,深度合成技术的使用门槛愈发降低,呈现出“平民化”的趋势,普通人也可以利用简单方便的软件工具制作合成内容。

  “AI配音骗了多少中老年人”“顶着明星的脸卖货”……正如部分网民所提到的,在互联网技术日益发达的时代,人们对于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和读到的文本,已难以如往常一般充分信任。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算法合成的虚拟数据,具有了高度仿真的视觉、听觉等效果,使人们难辨真假。

  虚假信息一直是互联网治理的痛点与难点,深度合成技术的广泛应用则对虚假信息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既要直面技术风险,又要做好源头整治

  如今,深度合成技术已展现其强大的能力,在各个领域的加速应用逐渐成为趋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张凌寒认为,《规定》将深度合成为代表的生成合成类算法作为算法安全治理体系细化的重要一步,一方面是由于深度合成属于高敏感性的与互联网信息内容安全息息相关的技术应用,另一方面深度合成技术将成为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物理世界虚实结合、融为一体的关键技术应用,未来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在相关技术研究发展的同时,也须直面技术带来的风险,保证算法和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最大程度做到技术进步的趋利避害。”周杰这样说。

  那么,对算法和数据的正向引导从何下手?有网民提出,“把平台管牢,就解决了很大一部分深度伪造问题”。对此,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宝宏表示,《规定》构建了围绕深度合成“技术支持者”和“服务提供者”的责任框架。其中,技术支持者应从源头深化技术治理,加强数据和技术管理,同时参照相关规定履行算法备案等手续。服务提供者应全方位落实信息安全主体责任,强化针对服务、用户、数据、技术以及内容等方面的管理措施,实施安全可控的技术保障措施。

  “AI换脸、AI绘画等常用技术及其生产内容,今后还能使用吗?”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这样提问。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陶建华介绍,《规定》从两个方面明确了深度合成内容标识管理的具体要求:一是要添加不影响使用的标识,保障深度合成信息内容可识别溯源;二是要使用显著方式,对生成或显著改变信息内容的深度合成信息内容进行标识,保障公众知情权。

  “虚拟主播”如何管理?中国人民大学未来法治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吉豫提到,《规定》将“数字人物”纳入深度合成管理,这是对深度合成技术的不断发展运用中可能面临的风险所进行的科学研判,数字人物运用中同样涉及私权、可能带来问题,需要进行合理规范。

  技术发展要兼具“创新”与“温暖”

  正如众多网民在接触和使用之中的感受,深度合成技术具有“两面性”。如何使其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在各个应用领域得到依法合理有效利用,最大程度服务于满足用户需求、改进用户体验,保障“眼见为实”,是网民的深度关切和期待。

  张凌寒提到,深度合成技术代表了未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重新定义了虚拟化数字生存空间。

  2021年“元宇宙”概念的火热,为深度合成技术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应用场景,也促进了深度合成技术的加速发展。“《规定》也回应了这一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三维重建、数字仿真等生成或者编辑数字人物、虚拟场景、沉浸式拟真场景的技术,是《规定》规制的深度合成技术的重要类别。”张凌寒说。

  深度合成技术向善使用,甚至还可带给人“情感慰藉”。2019年,我国某人工智能实验室受一位作为母亲的网民所托,将其已离世的女儿合成“复制”为可交互的软件,女儿的“语音”得以在互动终端设备中重现。一位美国记者詹姆斯·弗拉霍斯(James Vlahos)在父亲确诊为癌症晚期后,收集了父亲的录音、生平、记忆,并利用这些数据开发拥有父亲“思想”和“记忆”的AI机器人,它能够用父亲的口吻与詹姆斯进行有思维性的聊天,让詹姆斯感到十分欣慰。

  创新与温情之外,业内人士坦言,深度合成内容行业的挑战,将主要体现在深度合成逼真度正在快速提升,甚至很难分辨真伪边界。而最新的深度伪造技术具备强对抗性,天然针对检测方法进行对抗攻击,从而使检测方法失效。

  面向算法正面正向的应用,《规定》已给出了解答和方向。陶建华说,《规定》明确了技术应用的底线,要求体现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要建立健全辟谣机制并及时采取相应辟谣措施;同时鼓励深度合成服务相关行业自律并遵循公正公平、公开透明、科学合理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科技哲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段伟文还建议,深度合成技术涉及认知安全,要提升社会认知安全意识,提升公众的数字素养。

[ 责编:雷渺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网络中国节】春节微短剧《除夕闯进我家门》预告片来啦~

  • 网络中国节短视频征集活动启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冰岛基因解码公司科学家完成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绘制了一份人类基因组完整改组图谱,即详尽的人类DNA在生殖过程中混合方式的地图。
2025-01-23 10:19
考古人员在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的李家岗遗址,发现彭头山文化时期“古稻田”遗迹,这将长江中游早期稻田的出现时间提早到距今8000多年。
2025-01-23 10:14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上发布2024年全球海温变化研究报告:2024年全球海表平均温度、海洋上层2000米热含量再一次达到了人类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2025-01-23 10:09
日前,新疆农业大学科研人员李德强所在的研发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可注射水凝胶,并将其用于抗癌药物的负载,可显著降低药物副作用。
2025-01-23 10:10
呼吁更多的人转变观念,认识到从“能用”到“多用”再到“好用”的国内装备自主可控,对于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意义重大。
2025-01-23 09:59
记者21日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获悉,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7919万吨,比上年增长4.3%。其中,精炼铜、电解铝产量分别达1364万吨、4400万吨,同比增长4.1%、4.6%。
2025-01-22 03:00
《自然·医学》杂志21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一种手术植入的脑机接口系统能通过精准侦测和解码瘫痪患者的神经元活动,转为“手指动作”,使其可在电子游戏中自如驾驶虚拟四轴飞行器。
2025-01-22 10:02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李健带领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工作压力正在成为许多“打工人”的睡眠质量“隐形杀手”。
2025-01-22 10:01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林容周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软电子制造方法——粒子吞噬打印。
2025-01-22 09:58
复杂的人体系统内,细胞活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运输氧气、吞噬细菌、传递神经信号……要想保证这些细胞各司其职、井然有序,离不开一位特殊的“指挥官”——非编码小RNA(核糖核酸)。
2025-01-22 09:58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
2025-01-21 15:35
经过数月的延迟,寒冷的拉尼娜气候模式终于出现在热带太平洋东部。虽然它降低了全球平均气温,但也增加了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和强降雨的风险。
2025-01-21 15:3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江左其杲及其所在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欣海及国外合作者,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大量豹属化石记录中识别出了稀有的雪豹化石记录,从而揭示了雪豹特殊的演化之路。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2025-01-21 15:31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天文学家团队使用大型双筒望远镜干涉仪,在红外波段捕捉到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活动星系核(AGN)图像,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杂志上。
2025-01-21 15:29
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位于合肥“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取得重大成果,成功实现了上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2025-01-21 15:25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
2025-01-20 10:07
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Met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系统,几乎可以立即将101种语言的语音翻译成36种目标语言中的任意一种。
2025-01-20 10:02
1月1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布了一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新彗星,并将其命名为C/2025 A3。
2025-01-20 10:01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立国团队近日在椎间盘退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1-20 09:59
今年上半年,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将举办,人形机器人将与运动员共跑“半马”,挑战人类速度。
2025-01-20 09:5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