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暴力梗”易让施暴者更肆无忌惮
首页> 法治频道> 法治要闻 > 正文

“暴力梗”易让施暴者更肆无忌惮

来源:法治日报2022-12-20 09:30

校园暴力娱乐化在短视频平台愈演愈烈 专家指出

“暴力梗”易让施暴者更肆无忌惮

  ● 一些人将乱用他人物品、放狠话、动手打人等内容拍成短视频在网上传播,可能是想影射、批评一些同学,但其中添加的强行甚至暴力成分让视频变了味,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校园暴力”这个话题的严肃性

  ● 校园暴力娱乐化会导致施暴者不再有罪恶感,从而在实施校园暴力时没有压力,也容易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一些人对校园暴力的认知和态度,不再将其视为一项很严重地违反人道的事,所以一定要警惕这种视频可能引起的负向效应

  ● 对未成年人而言,要避免陷入“信息茧房”,导致其看到大量校园暴力“梗”,从而思维被限制,认为那是常态。因此对涉及未成年人的环节要严格限制算法推荐的使用

  □ 本报记者   赵  丽

  □ 本报实习生 王禹钦

  “纸给我用一下”,未经同意,室友一下子抽掉半袋纸巾;“吃啥呢,给我尝尝”,室友夺过面包扔回面包袋;“水让我喝口”,室友抢走可乐喝掉半瓶……镜头前,一名学生模样的主播在这一系列操作之下,一脸错愕、眼神无助。

  这是某平台一则标签为《新型校园暴力》的短视频,播放量超682万。很多网友留言“搞笑”“好玩”,有人问“剧本,还是真的?”也有人直言“好可怜,太真实了”“无助又可怜的小眼神,对于校园霸凌,我们要学会说不;对于室友,我们要学会说自己买去”。

  类似的短视频还有很多。《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采访发现,网络上存在将校园暴力娱乐化的趋势,一些人甚至用校园暴力进行引流。多名受访专家认为,这么做不仅容易再次伤害校园暴力的受害者,让施暴者更加肆无忌惮,还容易让网友对相关求助产生漠视甚至抵触心理,因此亟待整治。

  小打小闹看似戏谑

  步步升级沦为暴力

  “请这样欺凌我。”

  “校园爸临,给力!”

  ……

  诸如此类评论的来源,是这样一则视频:寝室里,一名同学扮演被欺凌者,其他同学模仿施暴者的口吻和行为,然后丢给被欺凌者电脑、平板、手表等较为贵重的物品,以此来反转娱乐。

  还有这样的视频:在教室或寝室中,被欺凌者拿出如抽纸、饮料、零食等物品准备使用时,突然出现施暴者,上前抢夺,快速将抢来的东西吃掉或消耗干净,并把包装袋丢在被欺凌者身上。被欺凌者表现出的无奈、不情愿的表情和施暴者的戏谑行为,成为视频中所谓的“笑点”。很多人留言称“有趣”“笑死我了”。

  记者注意到,这些视频中的表演者,多数模样稚嫩,有的看似未成年人。一些视频的收藏量常常达到几万甚至数十万,在某短视频平台,如果在观看类似视频时点击搜索,还能自动匹配到“新型校园暴力搞笑”的词条。

  “这些视频的拍摄者可能想影射、批评一些乱用他人物品的同学,但其中添加的强行甚至暴力成分让视频变了味,也一定程度消解了‘校园暴力’这个话题的严肃性。”曾是校园暴力受害者的小王告诉记者。

  校园暴力给小王身心造成了长久伤害,她曾被多人堵在学校食堂门口殴打,那段经历不堪回首。成年后,小王在网络上建立了一个校园暴力受害者的“树洞”,成为很多受害者发泄吐槽的空间,其中就有一些受害者对把校园暴力拍成搞笑视频感到不满。

  一位受害者给小王私信留言:“我真不理解,为什么我们的噩梦成了别人的玩梗工具,被笑嘻嘻地表演出来。”

  “可能有人不知道,很多校园暴力都是从‘小打小闹’步步升级而来的。比如一开始只是起外号、抢零食,慢慢发展到毁坏私人物品、辱骂,最后发展到拳打脚踢。”小王说,施暴者有男生也有女生。

  记者注意到,这类视频中,还包含放狠话、动手打人、假装吸烟等镜头,有的台词也较有攻击性。视频虽然标注了“无不良导向,未成年请勿模仿”“搞笑剧情,纯属虚构”的提示,但留言中还是有不少人提出,视频内容存在不良引导。

  “校园暴力一旦开始,如果不制止,大多就会愈演愈烈。”在北京多个学校担任校外心理医生的刘老师告诉记者,其曾经手过这样一起案例,起初几位同学将某同学的东西在班里扔来扔去,后来偷偷撕碎其作业本,最终升级为在该同学的衣服上画乌龟、散布其谣言、画该同学的丑陋漫画在全班传阅等,这些给当事人身心造成了严重伤害。

  演绎包装吸引流量

  错误示范加重欺凌

  一名身材壮硕的男子,故意配上怯生生的音调,说自己“很害怕校园暴力,希望有哥哥能保护我”。一名身材娇小的女子,画上烟熏妆,说话流里流气,以“拽姐之×××”为名进行系列拍摄,如班花和拽姐作对、班长和拽姐干架……这样的“反差”,似乎是博得不错点击率甚至点赞率的“好创意”,有的一条收藏量超过了7万。

  除了这类以搞笑为卖点的视频外,记者注意到,还有一些系列作品常常用夸张或独特的造型模仿校园暴力施暴者的举动,并打上“内容过于真实”的标签,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点击。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一位视频创作者用各式娃娃演绎了一系列校园欺凌故事,每集封面上都表明了作者希望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如“花了好久做的,点个赞吧”“希望这次能火呀”。在该视频第一集发布后,平台就向作者发送了调整提示,指出“刻意引导他人互粉互关”,作者把该截图展示在了后续作品中,继续我行我素。

  “校园暴力跟恶作剧、恶搞不一样,校园欺凌是一个群体针对一两个人的持续行为,偶发的以大欺小不应该算校园欺凌。”长期从事青少年问题研究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皮艺军认为,有些行为被搬到所谓的搞笑视频中,被认为是在恶搞,而实际上此类行为真实地发生在校园中,错误的引导会产生示范效应,引发新的校园暴力。

  在皮艺军看来,校园暴力娱乐化会导致施暴者不再有罪恶感,从而在实施校园暴力时没有压力,也容易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一些人对校园暴力的认知和态度,不再将其视为一项很严重地违反人道的事,所以一定要警惕这种视频可能引起的负面导向效应。

  “有的视频甚至起了教唆作用,比如将新的欺凌手段放到这些所谓的搞笑视频中,而未成年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模仿。所以平台应当立即将这类视频下架。”皮艺军说,平台应该积极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建立专业团队接受网友举报并进行评估,核实后及时下架相关视频。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北京市教育法治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姚金菊看来,对于将校园暴力作为搞笑视频的情况,家长应当积极引导孩子思考分析此类视频的负面影响,告诉孩子身边发生校园暴力时如何辨别处理。

  “目前不少学校在引导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课堂上更多的是阐述‘不要欺负同学’,但往往没有太多涉及同学之间该如何沟通、面对校园暴力同学们应该形成怎样的合力去抵制等内容。建议在学校试点开设抵制校园暴力的专业课程。”姚金菊说。

  编造欺凌求助信息

  不良引导带来漠视

  “那只是文案,我编的,谢谢你的关心。”11月26日,一位“创作者”在某平台上连续发布两条讲述自己在11月20日、23日遭受校园暴力详细经历的视频。当记者询问其是否正在遭遇校园暴力时,她这样回复。

  被问及编造这类视频的原因时,这位“创作者”回答得很轻松:“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两天看到有人在学校被高年级的同学欺负,就乱编出来了。”当记者进一步询问其同学是否需要帮助时,未得到其回应。

  求助,是校园暴力躲不开的话题。

  刘老师曾处理过多起校园欺凌事件。他告诉记者,一些受害者不愿意向老师倾诉,害怕被施暴者报复;少数教育工作者对校园欺凌问题处置不当,存在和稀泥现象,导致不少受害者在网上求助、寻找出口。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由于大量虚假求助的存在,让求助的视频和文案真假难辨。比如有视频创作者把自己的照片放在中间,再放一些其他同学的照片组成九宫格,注上:打我的、扇我的、骂我的、掐我的,并写上带有确定日期的文案,讲述自己被校园暴力的详细经过。

  但记者与创作者沟通了解到,这类视频中的照片多是其朋友,所谓的真实故事,不过是一种跟风“玩梗”行为。

  记者向多位不同类型的“校园暴力”相关内容的视频创作者询问为何选择该话题进行创作,对方要么不回答,要么答非所问。

  小王发现,越来越多校园暴力的受害者,不再愿意在网络上公开自己的遭遇,而是选择私信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前不久,一位受害者向小王发来的信息,或许说明了产生这种变化的一些原因:“我遭遇了校园欺凌,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把糟糕的心情发在网络上,为什么还有人来吐槽,说我‘无病呻吟’,说只是同学间的‘恶搞’。我该怎么惩罚他们。请给我一个合理惩罚方法,不合理也可以。”

  “这是一位正在上初一的女孩,字里行间都是愤怒和绝望。”小王说,网上大量涉及校园暴力的虚假求助以及娱乐化内容,似乎让校园暴力变得不再可恶,成了一些人调侃的对象,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校园暴力受害者望而却步。

  在反校园暴力贴吧中,有人提问“你们觉得在网上讲自己被霸凌的经历有用吗?”有网友回复称“找到一个地方倾诉发泄可以缓解压力”,也有人说因为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遭遇而受到二次伤害。

  一位网友告诉记者,其曾在论坛上发表过被校园暴力的经历和启示,却遭到一些网友质疑,认为其应该从自身找原因。

  某短视频平台上的一位创作者曾收到一位粉丝的私信,称自己因忍受不了校园暴力而想自杀。该创作者于是制作了一期相关短视频,希望大家一起鼓励和帮助那位粉丝,令她没想到的是,评论区很多人都在质疑,“是不是装的”“为了流量才这么说的”。

  对于此类编造的求助帖子或短视频,皮艺军和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袁治杰均表示会带来不良导向甚至其他恶果,会让网友对校园暴力行为习以为常甚至漠视。

  “求助的内容是虚假的,首先不说误导公众对事实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如果出现了自己所在的学校或指明了施暴者,就有可能对相关当事人产生不利影响,引发单向的网络欺凌。”袁治杰说。

  袁治杰认为,对未成年人而言,要避免陷入“信息茧房”,导致其看到大量校园暴力“梗”,从而思维被限制,认为那是常态。因此对涉及未成年人的环节要严格限制算法推荐的使用。

  《娱乐有度》

  漫画/高岳  

[ 责编:陈畅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十一届全国杂技展演闭幕演出在济南举行

  • 吉林镇赉:候鸟北归进行时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面对复杂不确定的战略环境,决策者和智库都要提高战略思维、战略预见、战略把握、战略运作能力,在驾驭全局的基础上统筹谋划“战略目标—战略能力—战略行动”。
2023-03-30 09:23
“慧眼”卫星和“极目”空间望远镜观测迄今最亮伽马暴示意图 中科院高能所供图  基于极目空间望远镜的精确观测数据,科学家们发现GRB 221009A将伽马暴亮度纪录提升了50倍。
2023-03-30 09:08
作为一名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这辈子,我只想做一件事:为制造中国自己的量子计算机而不懈奋斗。 2003年,我和其他5位科技工作者一起,在中科大一间闲置教室里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量子计算研究小组。
2023-03-30 09:04
积极引导各方面一起来关心青年科技工作、奖励青年科学家,对于夯实中国科学技术青年人才力量、培养未来科学家,意义重大。
2023-03-30 09:03
拉尼娜现象确实会导致全球气温降低,但具体到某个地区,其冬季是冷冬还是暖冬,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23-03-30 09:19
研究人员还调整了这一系统,用于针对活体小鼠的细胞,表明该系统可用于在活体生物中引入蛋白质。张锋解释称,治疗分子的递送是当前医学的主要瓶颈,团队需要大量的选择性研究,才能将这些强大的新疗法送入体内正确的细胞。
2023-03-30 09:18
就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而言,白春礼认为,既需要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大量投入,也需要科学家创新能力的提升。
2023-03-30 09:15
为这些伪科普买单的受众,常常是诚心求医问药、但科学素养不足的中老年群体。我们不仅期待职能部门重拳出击,也希望全社会共同亮剑,让真知识脱颖而出,让伪科普无处容身,还网络生态“清朗”蓝天。
2023-03-30 09:14
传统立式车铣机床多为三轴,指代表刀架水平移动的X轴、滑枕上下移动的Z轴、工作台上回转的C轴,共三个进给伺服轴。2023年以来,武重集团陆续接到批量机床订单,用户来自风电、机械工程箱体加工及齿轮加工等领域。
2023-03-30 09:13
走近一看,“小房子”好像挺简单——灰顶是覆盖的太阳能板,蓝色外壳下的两条履带,恰好跨在两道茶垄上。
2023-03-29 09:18
安市白甸镇瓦甸小学学生在科技社团活动中体验操控机器人。
2023-03-29 10:59
重点加强教师配备、实验室建设、实验员配备、课时总量和结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等科学教育条件和活动的监测。
2023-03-29 10:59
利用纳米技术控制日常环境温度的多功能“相变油墨”是一种概念验证,可以层压、喷涂或添加到油漆和建筑材料中。
2023-03-29 09:24
该团队开发了一种只有邮票大小的可穿戴超声贴片设备,可以24小时对心脏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即便剧烈运动时也不妨碍其正常工作。
2023-03-29 09:40
总的来说,他们发现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会降低人体对疫苗的免疫反应。
2023-03-29 09:38
当微塑料在海鸟的肠道中大量存在时,干燥棒杆菌这样的有害细菌似乎会茁壮成长。对人类来说,干燥棒杆菌可致人罹患心脏炎症、脑脓肿和感染。
2023-03-29 09:25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