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网课爆破”绝非恶作剧这么简单 记者卧底“网课入侵”群调查后续
首页> 法治频道> 法治要闻 > 正文

“网课爆破”绝非恶作剧这么简单 记者卧底“网课入侵”群调查后续

来源:法治日报2022-11-07 10:38

  本报见习记者 张守坤

  本报记者 赵 丽

  11月5日,《法治日报》刊发的《“网课爆破”污秽不堪涉嫌违法犯罪 记者卧底“网课入侵”群开展调查》一文引发热议,当日登上微博热搜榜首位,不少媒体对此进行跟进报道。

  大多数网友认为,“网课爆破”严重扰乱教学秩序,辱骂师生、播放不雅视频等行为涉嫌违法犯罪,应当严惩;也有少部分网友提出,网课遭入侵,将捣乱者赶出去就是了,没必要小题大做。

  从《法治日报》记者调查的情况来看,“网课爆破”与传统意义上的网络安全事件不同,导致网课被入侵的原因往往不是在线课堂系统安全问题,而是网课参与者泄露网课会议号和密码。

  有参与“网课爆破”的人号称,自己并不收费,只是“图乐子”。山东省滨州市初一年级学生家长李明告诉记者,他的孩子也差点成为“网课入侵者”:“现在许多未成年人都喜欢玩梗,有时候并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只是觉得好玩。前不久,孩子和班里几个同学商量着在上网课时做些发弹幕、图片之类的恶作剧,结果被我发现了,我跟他说了其中利害关系,也把这件事反映给了老师,老师还专门开了班会,让学生认识到‘网课爆破’的危害。”

  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律师孙超认为,“网课爆破”绝非简单的恶作剧,一些谩骂、暴力视频、黄色信息等不良信息的传播会对老师和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冲击,有些老师会因为没有及时阻止“爆破”而自责内疚,还有些学生可能会模仿此类行为,进一步扰乱课堂纪律,甚至可能发展到欺负他人、助长校园暴力等。

  “网课入侵及其衍生行为可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情节严重的涉嫌寻衅滋事罪。”孙超说。

  为了整治“网课爆破”乱象,国家相关部门、学校和一些互联网企业已经行动起来。

  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要求网站平台根据自身特点,建立完善紧急防护功能,提供一键关闭陌生人私信、评论、转发和@消息等设置;对首发、多发、煽动发布网暴信息的账号,依法依规采取关闭账号等措施,情节特别严重的,全网禁止注册新账号;严处借网暴恶意营销炒作等行为。

  多家互联网企业也针对多款主流音视频会议软件开发相应功能,帮助保障在线课堂的安全。11月6日,记者测试了多款常见的会议软件,发现目前针对网课入侵者的预防和制止性措施比较完善。

  比如会前,主持人可以设置会议密码、开启等候室,防止其他人误入课堂,并可按需关闭“允许成员在主持人进会前加入会议”,还可通过特邀会议方式仅让会议预订者邀请的好友或群成员加入该会议,会议链接转发无效。会中,老师可以管理学生共享屏幕/批注权限以及发言、聊天权限,并可开启“锁定会议”,此时其他人不能再加入会议。若发现有误入会议的人,可将其“移出会议”,并可设置“不允许用户再次加入会议”,还可按需选择设置参会成员修改昵称、发红包、上传文档、分享应用的权限。会后,如发现有其他人误入会议,干扰课堂秩序,可通过举报功能反馈。

  据天津市河东区某中学教师赵峰介绍,其所在学校要求每一位老师都要学习“防破”指南,加强练习,熟悉各种操作;学生进入网络课堂的名称必须改为班级加真实姓名,否则移出会议室。

  “年纪大的老师,刚开始可能不会操作,但学习和练习过几次后,也都掌握了。”赵峰说,近日她在上网课时也遇到陌生人进入的情况,她立即将其移出,继续上网课,学生甚至都不知道发生了这件事情。

  据记者了解,目前不少老师已经掌握了相应的“防破”经验,通过软件功能规避可能的风险;记者在调查时加入的“网课入侵群”已经解散,在社交平台搜索相关群组也无法显示。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周详认为,基于“网课爆破”带来的负面影响,学校、教师和家长要积极引导学生,谨慎看待网络侵害以及利用网络从事不良行为,让他们自觉成为良好网络环境的维护者;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要进行监管,及时与孩子沟通,提高其对抗网络不法侵害的认识和能力。

  “教师应该根据网课的技术条件和具体情况制定线上上课的纪律,和学生强调不能随意分享会议室链接等要求。学校也要为上网课的教师做好技术保障,可以设立专职技术人员,随时解答教师的技术困惑,帮助教师利用网课教学平台的功能防止闯入者进入课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孙超建议,应该进一步压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网暴预警机制,加大对“网课爆破”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及时将查处结果向社会公开,形成有力震慑。

[ 责编:陈畅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