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杨健哲:“天眼”下的热血哨兵
首页> 法治频道> 法治人物 > 正文

杨健哲:“天眼”下的热血哨兵

来源:中国警察网2022-05-24 09:57

杨健哲:“天眼”下的热血哨兵

杨健哲:“天眼”下的热血哨兵

杨健哲(右)和同事一起研究案情。(资料图片)

  从警16年来,浙江省绍兴市公安局越城区分局刑侦大队大队长杨健哲始终战斗在打击刑事犯罪第一线。他先后在反“两抢”中队、视频中队、重案中队、扫黑除恶专业队、反诈中心等部门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普通民警成长为刑侦战线上的优秀指挥员。

  因工作成绩突出,杨健哲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获得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百佳刑警”等荣誉。

  2006年10月,杨健哲进入越城区分局刑侦大队工作。初入警队的杨健哲刻苦学习业务知识,认真翻阅过往案卷,向老同志请教学习办案经验,很快便成长为业务骨干。每当有案件发生,杨健哲总会冲在最前面,勘验、侦查、抓捕、审讯……每个环节他都紧盯不放,先后破获了多起重特大案件。

  2009年,绍兴市发生一起恶性抢劫杀人案。杨健哲在侦查中发现,事发后,嫌疑人的行动轨迹突然消失了。“那时路面监控少,要在大街上找一个人踪迹只能一家家找沿街的店铺监控。”于是,杨健哲和队员夜以继日地紧盯显示屏,可一连看了17天,始终没有得到任何有效线索,案件侦破陷入僵局。

  尽管屡屡碰壁,但不服输的杨健哲始终不愿轻言放弃。他咬牙坚持,终于在案件侦办的第18天发现了重要线索。从一家花店门口的监控画面中,杨健哲捕捉到了嫌疑人较为清晰的影像。紧接着,杨健哲循着影像的轨迹追踪到了嫌疑人的落脚点,并最终将其抓获。此案的成功告破,让杨健哲敏锐地认识到了建立视频监控网络的重要性。

  2013年初,在杨健哲的不懈努力下,越城区分局开启了为期3年的“天网工程”建设。为了确保每一个监控都能发挥作用,杨健哲和队员一一选定探头安装位置和角度,同时组建了绍兴第一支视频侦查队伍。

  万事开头难,视频团队组建初期任务繁重、警力不足。为了抢抓时间,他吃住在单位,日夜潜心研究,终于制定出一整套视侦工作的运行机制,为越城区分局打造视频侦查尖刀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让视频侦查从“跑龙套”逐渐走向“舞台中央”。

  实战是检验成果最好的方法。2015年12月24日,越城区发生一起凶杀案,现场监控追踪到一名黄衣男子有重大嫌疑,但因无法看清其外貌特征,案件一时无从着手。

  在查看大量监控后,杨健哲发现,黄衣男子消失10分钟后,一名体态相似的蓝衣男子离开了此处。随后,杨健哲带领队员用“轨迹对比法”对蓝衣男子进行追踪,发现该男子在案发前曾多次出现在现场,经仔细辨认,此人的外套内正穿着那件黄色衣服。杨健哲就此识破了嫌疑人的诡计。仅仅两天过后,嫌疑人就落网了。

  2020年,杨健哲担任刑侦大队大队长。身份改变,但杨健哲善于总结、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始终未变。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层出不穷。杨健哲深感传统作战方式已不符合新形势下诈骗案件的侦破。为此,杨健哲大胆创新,推动刑侦体制改革,将原先零散的视频、技侦、网警结合起来,组建了更为高效全面的分局侦查中心,并成立了全市首支涉网犯罪侦查大队,使之成为打击涉网犯罪的主力军,进一步提升了涉网犯罪的打防效能。

  2021年6月,一名母亲报警,称其女儿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读大学期间,被不法分子冒充中国驻澳大使馆工作人员诈骗230万元。

  接到报案后,杨健哲立即组建专案组展开案件侦查工作,同时启动多部门协同作战。根据受害人提供的线索,专案组对数据进行分析研判,迅速锁定一个涉及福建、河南等2省4市从事虚拟币平台跑分洗钱的犯罪团伙。此后,专案组经过连日的抓捕,一举将该团伙所有成员抓获。

  “破案不是终点,全力帮助群众追赃挽损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杨健哲说。2021年以来,越城区分局全力做好受害人的追赃挽损工作,至今已帮助受害人追回3400余万元。

  一路走来,杨健哲在每个岗位、每项工作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既然选择了警察这份职业,就选择了忠诚与担当,我愿让生命一直奔波在守护正义的路上,无怨无悔!”杨健哲坚定地说。

[ 责编:陈畅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8日起恢复开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