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攥紧农业“芯片” 端牢中国饭碗
首页> 法治频道> 知识产权 > 正文

攥紧农业“芯片” 端牢中国饭碗

来源:海外网2022-05-16 14:32

  “老于的团队又获奖了,这个奖可是不一般!”最近,一件关乎“吃饭”的喜事在天津传开,一时成了“民生热话题”。

  老于,名叫于福安,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研究员、水稻育种专家。不久前,他和团队主持的《半弯曲重穗大粒理想株型创制及小站稻新品种选育应用》,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这已是该团队第8次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增设特等奖以来,共20项成果获此殊荣,于福安团队的小站稻项目是目前为止农业领域唯一上榜的。”天津市科技局科技成果与技术市场处处长、二级巡视员刘惠忠说,该项目攻克大粒品种产量、品质、抗性难统一等水稻育种难题,育成推广水稻新品种16个,创造社会经济效益30多亿元。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关系14亿人“口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实现粮食安全。如今在天津,稻种“闯”出一片天,强筋春小麦品种可替代进口,花椰菜品种打破国外垄断并走出国门,黄瓜育种成果创新能力国际领先,肉羊育种走在全国前列,鲤鲫鱼苗种辐射全国……

  种源自主可控,关键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天津瞄准农业“芯片”,创新攻关,扶优扶强,矢志不渝。

  “在心里育种,好品种才能接连不断”

  5月,水稻插秧正当时。

  在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的水稻育秧基地,智能化大棚里绿油油一片,一排排秧苗长势喜人。于福安蹲在地头,抓一把秧苗,细细查看,笑容满面。

  “今年新育的苗,长势不错,产量有指望。”于福安告诉记者。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光温资源丰富,是传统的粳稻种植区,“小站稻”更是远近闻名。

  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初,天津水稻遭遇稻飞虱暴发危害,全市几十万亩减产、十几万亩颗粒无收。闻着漫天的农药味,听着农户的哭诉,于福安寝食难安。从那时起,“育一粒好种”成为他毕生的追求。

  “我十多岁下地干活,深切体会到‘一粒好种’对农户的价值。让农民多打粮、打好粮,是我的使命。”于福安很动情。

  说话间,于福安接到种植大户陈金良的电话。陈金良种水稻近2000亩,一直用于福安培育的种子,跟着老于学种植技术长达10多年。

  “不用打药,先观察两天……”听完陈金良对水稻发生问题的描述,于福安支招。

  每年此时,于福安会接到许多农民打来的求助电话。他从不嫌烦,自信解答。

  这份自信,是于福安37年来俯身田间换来的。培育一个新品种至少需要7到8代种植选育,周期长、变数大。历经9年,他和团队率先研发出了克服稻飞虱和条纹叶枯病危害的水稻品种“津原45”,获得2008年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在心里育种,好品种才能接连不断。”于福安先后培育出“津原89”“津原E28”“津原U99”等40个水稻品种,覆盖天津水稻种植面积80%以上。

  近年来,天津实施小站稻产业振兴规划,推进种业自主创新攻关。小站稻成为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津原U99”“金稻919”“天隆优619”等小站稻品种多次荣获全国评比金奖,并实现从品种选育、绿色栽培到收储加工全链条标准化。

  许多津牌稻种更是北出长城、南到长江中下游,赋能希望的田野。

  小小一粒种,释放大能量。截至目前,天津已培育审定粮食作物品种74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2021年粮食产量“十八连丰”,达到249.9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粮食综合自给率由2011年的28%提高到2021年的36.2%,其中口粮自给率由35.4%提高到65.4%,在全国粮食主销区中位居前列。

  从龙江之畔到海南南繁,天津建立覆盖全国的水稻育种实验基地,组建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2020年以来培育和引进8个新品种,研发17项新技术,解决3个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津强”系列强筋春小麦品种推广面积覆盖京津冀地区。

  “哪怕万里挑一,也必须打破国外垄断”

  孙德岭是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花椰菜品种改良岗位专家、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他半辈子都在培育中国人自己的花椰菜品种。

  花椰菜俗称菜花,19世纪传入中国。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花椰菜种子依旧被国外垄断。

  “过去,我国本土菜花种植面积小,品种混杂。农民想种只能靠‘洋种子’,渠道被国外公司垄断,价格昂贵。”孙德岭说,“用‘一克种子一克金’形容并不为过。每年,国家要耗费大量外汇,进口花椰菜种子,而且花钱都不一定能买到。”

  20世纪90年代,孙德岭加入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带领团队没日没夜培育花椰菜品种。夏日大棚内气温近40摄氏度,衣服被汗水浸透,拧干了穿上接着干。2012年,孙德岭在育种试验田突发脑梗。出院后,身体尚未痊愈,又一跛一拐来到田里。

  “要选出优良菜花品种,百里挑一不行,就千里挑一,哪怕万里挑一,也必须打破国外垄断。”孙德岭憋着一股劲。团队平均每年种3000多个菜花杂交组合,每个杂交组合至少种20株,每株都要做翔实的实验记录,还要在实验室比对、检测……

  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德岭团队先后育成“津雪88”“夏雪”“丰花”“津品”等花椰菜品种,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累计推广面积850多万亩,新增经济效益59.5亿元,改变了我国花椰菜优良杂交品种短缺的局面。2014年开始,团队育成的花椰菜品种出口到巴基斯坦、印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了我国花椰菜良种由依赖进口向批量出口的“华丽转身”。

  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孙德岭团队现有8名科研人员,硕士5人,博士3人,全部是取得高级职称的技术骨干,平均年龄不到40岁。2019年,孙德岭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完成花椰菜全基因组测序,使我国花椰菜基因组学研究水平进入国际前列。

  近年来,天津强化“蔬菜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多方筹集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一大批“卡脖子”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我们首次开发出黄瓜育种可用标记16个,发现黄瓜隐性核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突变体,在国内首次建立了高效稳定的黄瓜未受精子房培养单倍体育种技术体系,在国内率先研发出芹菜胞质型雄性不育系杂交育种技术体系,解决了芹菜杂交育种技术难题。”天津市农业科学院院长程奕说。

  密刺黄瓜育种资源技术优势国际领先,花椰菜、芹菜、大白菜等优势品种在全国广泛种植;沙窝萝卜新品种“七星”成为国内鲜食萝卜市场标杆品种;“博洋”系列薄皮甜瓜推动我国薄皮甜瓜品种更新换代……依托自主创新,天津已培育蔬菜新品种121个,良种累计覆盖面积1200余万亩,新增社会效益100亿元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提升育种理论创新、材料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和品种创新能力,让越来越多‘津’字牌蔬菜种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金田说。

  “跌倒再多次,也要勇敢蹚出一条路”

  位于静海区团泊镇的天津奥群牧业有限公司核心育种场内,一只只健壮的白色种羊悠闲地吃着草料。产房内,刚出生不久的小羊依偎在种羊身边。每只羊耳上都有一个“电子身份证”,用手持扫描终端一扫,羊的基本信息跃然屏幕之上。

  据介绍,目前,这家天津市规模最大的肉羊育种企业,通过独资和合资的方式建有万只规模核心育种场1个、万只规模扩繁制种场5个,胚胎工程中心2个,百万只肉羊生产基地2个,并建成国家级肉羊生产性能测定中心。

  天津奥群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华说,她钻研20余年,终于在肉羊育种领域闯出一番天地。

  20世纪90年代,陈华留学归国,从事种羊进口贸易。“考察国外肉羊产业后,发现国外总是把相对差的种羊卖给我们,理由是我们年年引种,又不选育,没必要给最好的种羊。”陈华很不服气,决定改做种羊产业,立志做中国最好的肉羊育种场。

  1998年,陈华正式开始肉羊育种。“第一步是选种,我选择了国内尚未引进、符合未来趋势的肉羊品种——白头杜泊绵羊。很多人不看好,但我铁了心干。”

  2001年,陈华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的鄂温克旗开始肉羊杂交实验和产区制种。“不知道跌倒过多少次。最难的时候,种羊无人问津,甚至到要宰杀高价种羊当肉羊卖的地步。”陈华说,不管有多难,跌倒再多次,她都要坚持下去,勇敢蹚出一条路。

  经过不懈努力,白头杜泊绵羊杂交实验获得成功。2008年,陈华将种羊场搬到天津。之后,又引进一个肉羊品种——澳洲白绵羊,与白头杜泊绵羊一起,在本品种持续选育的基础上,通过种质创新,培育适合中国的肉用绵羊新品种。这两个引进品种经本土化选育后,种源供给量分别占全国的66.7%和37.5%。

  2016年,陈华的丈夫林春建辞去海外企业高管职务,回到天津一起创业。林春建组建了34人的研发团队,与国外合作研发了CT活体测定产肉性能和饲料转化率测定设备、羊脸识别和体尺快速测定方法等。在政府支持下,他们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绵羊新品种新品系培育及良繁”等各类科研项目10项,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4项,申请专利60余项。

  “20多年披荆斩棘,我们实现了肉羊育种‘从0到1’的突破。未来10年,要建成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级的肉羊育种企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若干肉羊新品种。”陈华和林春建夫妇信心满满。

  在畜牧水产育种方面,天津不断发力,通过新品种引进推广、种质资源保护等工程,培育了一批供应能力强、产品质量好的种业企业。目前,丹系长白种猪供给量约占华北及东北地区的10%;淡水鱼育种水平居全国前列,鲤鲫鱼育成新品种数量占全国鲤鲫鱼国审育成品种的近20%。

  “天津将继续加强种业基础性研究和品种选育,坚持拼优势、拼特色、拼质量,着力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打造全国种业自主创新、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以及全国种业交流交易重要平台,攥紧农业‘芯片’,端牢中国饭碗。”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党委书记、主任王宝雨说。

  本报记者王明浩、邵香云、白佳丽

[ 责编:丛芳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非遗月”处处有“非遗”

  • 江苏南通:“第二现场”观赛区 城市“全域”看“苏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这项调查系统查清了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资源“家底”,实现了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的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2025-06-26 09:41
记者邱玥25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目前,“深海一号”大气田已经达到最高产能设计状态,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
2025-06-26 09:40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支持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首次捕捉到的太空景象呈现出一场由恒星“托儿所”及邻近星系的密集星团构成的粉蓝视觉盛宴。鲁宾天文台的科学团队还开发了面向公众的工具“天空查看器”,用户可通过平移和缩放功能探索这些超高分辨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
2025-06-25 09:46
中国海油25日宣布,公司在南海水域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深海一号”大气田分一期和二期开发建设(一期于2021年6月投产),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达5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6-25 09:33
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一代草地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共识别出65种主要草地类型,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叶嵩草草甸这5个群系分布最广。
2025-06-25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