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
首页> 法治频道> 法治要闻 > 正文

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

来源:人民日报2022-04-14 09:54

  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

  十年磨一剑!

  2012年11月15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亮相。面对500多名中外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斩钉截铁地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

  两天后,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振聋发聩:“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

  反腐败斗争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坚定意志,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成效之大有目共睹。

  ——“不敢腐”的震慑持续强化。

  我们党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21年10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407.8万件、437.9万人,其中立案审查调查中管干部484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99.8万人。

  党聚焦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查处周永康、薄熙来、孙政才、令计划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

  党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比如,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深化整治民生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推进惩治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常态化,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此外,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有逃必追、一追到底,不管腐败分子逃到哪里,都要缉拿归案。“天网2021”行动追回外逃人员1273人,其中“红通人员”22人、监察对象318人,追回赃款167.4亿元。

  ——“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

  2021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意见》印发,这是党中央首次聚焦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制定的专门文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到修订出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到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制度笼子不断扎紧。

  实际工作中,纪检监察机关严格执纪执法,做深做实查办案件“后半篇文章”,努力实现以案促改、堵住漏洞、标本兼治的效果。同时,统筹衔接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推动党内监督同其他各类监督贯通融合,使党员干部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不想腐”的堤坝不断构筑。

  2021年12月,“史鉴初心礼赞清廉”——2021“清风北京·廉洁颂”主题教育活动特别节目一经播出,引起广泛关注。节目深入挖掘红色历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廉洁奉公、遵纪守法。这已经是北京市连续第十年举行“廉洁颂”主题教育。

  放眼全国,各地各部门深入开展党的优良传统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警示教育,深化运用违纪违法党员干部忏悔录,深刻剖析典型案例,让“不想腐”的观念深入人心。

  2022年2月,中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强调推动廉洁文化建设实起来、强起来,不断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

  今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第十个年头。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惩治震慑、制度约束、提高觉悟一体发力,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党心民心更加凝聚,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

  “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永远吹冲锋号,牢记反腐败永远在路上。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腐败现象就不会根除,我们的反腐败斗争也就不可能停歇。”1月18日,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发扬自我革命精神,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坚定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继续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我们党就一定能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在新的征程上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创造新的奇迹。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邵永高铁全线首座连续梁成功合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药膳制作师既要懂烹饪,是餐厅的大厨,又要懂中医药理论知识,特别是能够作为食药物质的中药材。
2025-07-03 09:55
运动有助于健康和抗衰老。但究竟是什么让运动有这种奇效呢?我国研究团队历时6年,首次系统解析了人体对急性单次运动与长期规律运动的分子-细胞动态响应谱,揭示肾脏是运动效应的关键应答器官——其内源代谢物甜菜碱作为衰老延缓的核心分子信使,通过靶向抑制天然免疫枢纽激酶TBK1,协同阻遏炎症并缓解多器官衰老进程。
2025-07-03 05:20
近日,四川乐山一小伙感觉身体不适独自乘出租车前往医院就诊,途中开启“超强自救”模式:联系妈妈告知情况、打110报警求助、打120告知医院准备急救。如果长期处于焦虑引起的躯体化障碍状态,患者会反复出现头痛、心慌、呼吸急促、胃肠紊乱、肢体疼痛、睡眠问题等。
2025-07-02 10:06
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不少人或许都遇到过类似问题:它们有时会捏造细节,甚至“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当“喂给”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包含虚假信息时,它就会产生“幻觉”、给出错误答案。
2025-07-02 10:05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所属的国产C909客机平稳降落在蒙古国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标志着国航首条C909国际航线正式开通。早8时许,这架C909客机从呼和浩特起飞,经过1个多小时飞行抵达乌兰巴托。
2025-07-02 10:03
加载更多